讲到关于教学的弹性问题时,就会有很多人向我抱怨自己的客观环境,比如强调自己是体制内的所以机制非常不灵活,比如强调自己的学生都是二本学生毫无学习参与的动力,比如强调自己的教学内容是上面规定的多到念都念不完,等等,最后还会反问我说“在这样的情境下怎么可能让我有弹性?”所有的没办法都是借口。我经常说,没有油腻的工作,只有油腻的人;没有不能迁移的知识,只有不会迁移的人;没有事情是没办法的,只有不会创造的人。
我们需要从学习的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人的学习过程中有两次创造,第一次创造是我们把新的知识和自己的旧知经验结合后形成个人版本的理解,第二次创造,是我们再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的需要,把个人版本的理解与实际工作情境相结合,进行适应性的改造和创造性的发挥,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应用。总结一下,这两次创造过程,一个是知识层面的再创造,形成个人版本的理解;一个是实践层面的再创造,形成个人特色的应用。如果学习过程中缺少了这两个创造过程,基本上可以判断这个学习是无效教学。那么我们作为老师,就必须得给学生做这两次创造的机会,给学生留出两次创造的空间。
对于老师自己的学习,当然也得有这两次创造过程。那么老师教学方法的创造是什么呢?就是根据学生的学情、学生的状态、组织的状态、组织的文化,进行创造性地发挥和适应性的改造。也就是说,老师得根据你自己面对的具体条件,去创造性地应用你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论老师从哪里学到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工具,都不存在你不对它做任何的改变就能照搬到你自己的课堂上的情况。老师的第一次创造,是把学到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工具和自己过往的课堂实践经验结合的过程,通过这种结合形成自己对这些知识的认知;老师的第二次创造,是真正面对一堂课把这些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工具创造性地与学生学情结合、与教学环境结合,形成自己的一套讲法并在课堂上实施。有时为了保证第二次创造的效果,还要设计多套教学方案,甚至还要根据临场情况做进一步的临场创造。
请老师千万不要把你自己的这两次创造的机会拱手让人,所有的那些限制条件,无论是体制内的不灵活,无论是学生的水平低,无论是教学内容死,都是你做这两次创造的源泉,也是老师自己的弹性的源泉。其实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是戴着镣铐跳舞,关键的不是抱怨这个镣铐,而是要练就带着镣铐跳舞的艺术。
世界上没有人可以为所欲为,即使是美国总统、英国首相做事也有很多的限制性因素。但是在任何条件下,我们都仍然有一个弹性的创造空间。《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被纳粹关在集中营里,同样是在暗无天日的环境下,他仍然活出他自己的生存空间,并发展出来自己的“意义疗法”,后来成为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澳大利亚著名励志演讲家尼克·胡哲,天生没有四肢,只有一个长着两根脚趾的小脚,却仍然能获得大学本科双学位,还能遍访34个国家,演讲1500余场,激励了无数的人。他们在极端限制的条件下还能活出自己的弹性空间,作为正常人的我们,怎么就不可以?
我在线下授课,一般会提前一天去考察一下教室,而实际上真正百分百能符合我理想教室的情况很少,总会有各种各样的不满意,比如有的教室太空旷,有的则太挤,有的桌子太大,有的还是固定的排排座,等等。如果让主办方改,总会有很多客观上的不允许。然后主办方会有点无助地问我:这样的情况下教课行还是不行?我永远都说行。反过来我对自己说,这些限制正是我二次创造的机会。比如说,有一次一个企业的教室很大,桌子也很大,每个小组坐10个人,对角线上的人说话,不放大嗓门的话根本听不见。但这对于我在课堂上做小组研讨活动非常有影响,各组都放大嗓门,场面就会很嘈杂,各组互相受影响。但我总不能因为这个场地不适合小组研讨、不方便开展五星教学就退回传统教法吧。所有限制你的地方,都是考验你创造力的地方;所有限制你的地方都是镣铐,都是在考验你戴着镣铐跳舞的艺术。于是我在这次的课堂上,我把我常用的3153的结构化研讨方法(3153方法,就是3分钟自主思考,然后一个接一个每人分享1分钟,再用5分钟开放讨论,最后3分钟集体形成结论)改造成了31533,也就是先把一个小组分成两个半组,每个半组先进行3153的研讨,然后最后两个半组合在一起用最后的3分钟把各自的结论整合到一起。在这一次之后,我就发现,只要小组人数超过8个,就适合使用这个新创的31533的小组研讨工具。你看,这就是我把一个限制变成了我的一次创造,我就用我的弹性,对冲了限制的刚性。
理想的客观环境是等不来的,所以我经常会打一个比喻说:我们不能像小狗一样见到电线杆子才会撒尿,没有电线杆子难道就把自己憋死吗?所有的限制性条件,考验的都是我们的弹性。你要相信,只要愿意,你永远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弹性空间。
2004年我在所负责的单位提出了当老师的五大标准:第一是激情,是老师要发自内心地热爱教育事业;第二是学习力,好老师的学习力要远大于社会平均,不是用自己的存量知识赢得未来,而是用自己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迭代的学习力赢得未来;第三是逻辑思维,就是老师的知识架构能力;第四是表达力,能很清楚有效地传递知识和情感;第五是灵活应变能力。我觉得这五大能力里其实最难的是头和尾,激情来源于冰山下的爱,灵活应变来源于冰山上的弹性。
对于有弹性的老师来讲,课堂上的一切意外都可以变成课托。有一次我在一家企业上领导力的内训课,讲到正热烈的时候突然全场停电了,灯也灭了、话筒也没音了。这个时候我刚好讲到的知识点是当领导一定要抓大放小,不要事无巨细,就像苏世民在《我的经验与教训》中说的,干大事和干小事花的时间精力是一样的,那为什么不去干大事。看到主办方和学员们一片慌乱,甚至有在场的领导黑了脸,我就大声说道:“大家别紧张,这次停电是我找人安排的,就是想检验一下你们是不是在生活、工作中能做到抓大放小。就停电这点小事,对于我的教学来说不会有任何影响,但是你要为这个事着急上火、抓小放大,搞得自己心情不佳,搞得下属情绪紧张,那就不是我刚才提到的那种干大事的人。说白了,停电这件小事和我们现在学习的这件大事比起来,不值得计较。”刚说完这句话,电就来了。实际上是配电室的工人误操作了,但大家还真的以为是我刻意安排的。以至于这一个点在课后作业中很多现场领导都提到对他启发很大,因为是实实在在通过停电事件让他对抓大放小有了“体感”。而我能做到顺势而为,就是具有弹性的临场应变能力,我才把突发状况和我正在讲授的内容关联到一起进行创造。如果没有弹性,满脑子都是内容,一门心思要像“赶狼”一样把内容讲完,谁一打岔就忘了下一句讲啥,就是没有弹性,就会在突发状况下进入稀缺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