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出于对本家的喜爱,这种喜爱在《史记》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司马迁笔下的司马相如,是一个活生生的大人物,费了不少的笔墨。对于古人而言,那是相当惜墨如金的,可是文字高手的司马迁在《司马相如列传》里,那真是费了不少心的,想通过一篇特殊的人物传记,来打造高大上的司马相如。因为在司马相如的一生中,司马迁看到了自己命运的最后归宿,他们代表了当时在帝王制度下文人们的尴尬境地,以及无法摆脱的宿命。
在《司马相如列传》里,主线为司马相如的人生史,内容除此之外,还包括司马相如的主要作品。非常详细地记述了相如一生游粱、娶文君、通西南夷等几件大事,司马迁甚至连篇累牍,收录了司马相如遗留的大量作品:《子虚赋》、《上林赋》、《喻巴蜀檄》、《难蜀父老》、《上书谏猎》、《哀二世赋》、《大人赋》、《封禅文》等八篇。这在《史记》里是绝无仅有的。拿现在的话说,司马迁那可是司马相如的超级粉丝,而且还是司马相如的制片人,一定要把司马相如捧到天上,为何?分析首先他们同姓,在政治生涯中,又有着类似的遭遇,同病相怜,加上司马相如比司马迁大三十多岁,相对年轻的司马迁,一定要把这颗闪闪发亮的星星,发射到空中,让他光芒万丈。
相如作为景帝的武骑常侍,那身材匀称高大,而且善于舞剑,可知相如外表还是相当英俊的,不然也不会入卓文君的法眼的。年少时相如就特别喜欢读书,加上这份工作也比较轻松,闲瑕时常到藏书阁去看看书。喜欢闲来无事作作赋,附庸风雅。但是景帝这位老板不喜欢辞赋,只喜欢打猎吃喝玩乐,因而有不遇知音之叹。最后司马相如找了个疾病的借口,辞职了。
相如最大的缺点就是有点口吃,但却善于写文章。不能巧舌如簧,那就妙笔生花。同时相如身体确实不大好,早早的就得了渴疾,就是现在所说的糖尿病。身体不好,居家的日子就多,更多的时间给予了文学创作。
两司马在文学上,分别在某个 方面达到时代的顶峰,二者相映成趣,形成一个形象的整体,代表“雄于文者”,其文化业绩之杰出,与其在帝制下的命运形成反差,折射出“文者”不为“雄主” 所容的“命相”。这也就是为什么司马迁不惜笔墨最重要的原因之一。鲁迅在给予“两司马”文学史的定位之后,感 叹说,两位大文人“一则寥寂,一则被刑”。大文人给后世留下丰厚的文学财富,但他们的人生却以“寥寂”与“被刑”终结,(司马相如孤寂一生,司马迁则失去了男人最基本的人格尊严)他们的“命”缘何如此?鲁迅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说:“盖雄于文者,常桀骜不欲迎雄主之意,故遇合常不及凡文人。”
司马相如时隐时仕、时游时居,在他的文赋里,不乏可看到这个人物绝弃于世俗社会的“遁世修行”的一面,但我们至少应当承认,他的人生,与这一人生之外的世界之间,不是二元分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交错和包容的关系。
借助司马迁的记述,我们认识了司马相如的人生;既已成为久远的过去汉代两司马,留下了不朽的篇章,使我们能在对它们的阅读中看到,在于人物与文明二者之间相互关联,形成穿插交错的旧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