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魂人类
- 当人们真正相信我们可能正在走向毁灭的时候,我们也许就会一起做些事。
- 说了这么多话,做了这么多事,而真正有效的变革,恐怕只在人心的转变。
二、观察我们的观察(悬挂的能力)
- 电影《楚门的世界》中楚门从来不知道他的生活只不过是一部电视剧。我们都会接受我们眼前呈现的现实。
- 我们能“看到”的,只是现实存在的很小一部分。
- 要用新鲜的视角观察事物,必须先放下我们习以为常的思考方法和理解方式。
- 通常情况下是我们的思想在控制着我们,而不是我们在控制自己的思想。
- 人们能够持续地激活生活中的创造力,方式就是“关照它”,开发容纳力,悬挂心中限制自己创造力的判决声音。
- 在实践中,要做到悬挂就需要耐心,需要我们主动避免对观察对象强加上自己先入为主的心智模式或思维框架。
- 试图让大家相互信任的努力,往往会令人更加关注现有的缺乏互信的状态,从而产生反效果。
- 新生命的孕育往往需要特殊的“容器”,因为现有的系统对“另一个”“外来的”“异类”生命,会天然地产生敌意。
- 成年人体内的化学环境通常对胎儿是有毒的。
- 组织的主流文化对孕育其中的创新者也往往是不利的。
- 认识到悬挂观点的风险,我们不仅能理解它所要求的勇气,还会明白它对个人修炼的要求。“个人修炼”是指觉察自己思维方式的能力,包括习惯思维方法,也包括我们察觉不到的、潜移默化的思想习惯。
- 在真正悬挂观点的时刻,大家更容易感到困惑不安,而不会觉得增加了力量。就好像我们刚被叫醒,对周围发生已久的事还一无所知。
三、从整体观察(再引导的能力)
- 要学会观察,就必须先停止使用我们习惯的假设,并用新鲜的视角看问题,然后才能进一步看清自己与现实中观察对象的联系。
- “我与它”到“我与你”的关系
- “它”:所见的一切,当作外部客体。
- “我与你”的关系里:意识里出现的是整体,而且与我们自身有密切的关联。
- “从整体观察”的关键不仅在于开发我们悬挂假设的能力,更在于发展“再引导”我们意识的能力,即把意识引向我们所看到的现象的背后,引向现象背后的生成和创造过程。
- 我们的注意力往往聚焦具体的细节,这是天生的倾向。要超越悬挂,获得再引导的能力,必须提高感知水平,达到“从整体到局部”的发散性宏观知觉。
- 如果我们是自己的问题的制造者,那我们也能制造不同的局面。这种对现实背后的生成过程的直接洞悉,被称为“直面真实的整体”。
四、观之以心
- 人体内有三个主要神经网络,最大的是大脑神经网络,还有另外两个主要神经元簇,即肠道和心包神经元簇。这样看来,“心知肚明”的直觉把握和“胸有成竹”的心底了解与熟通,都是有生理基础的。
五、生成的时刻
六、生成中的理解:U型理论
- 理论家们认为,我们是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通过行动和反思的循环来引发新的行动。但是存在一种不同的学习活动,一种从尚未发生的未来中的学习,这种学习通过不断发现自己在成就未来过程中的作用而获得提高。
- 杜威对学习环路的阐释包括四个阶段:“观察”、“发现”、“发明”和“生产”。学习的本质特征来自于过去的经验。
- U型理论
- 与世界融为一体——感知
- 让内心的觉知呈现出来——呈现当下
- 以自然流露的方式迅速行动——实现收获
- 我们从U的左侧开始下行时,会把外部世界看成某种既定的东西,某种“外在”的存在。逐渐地,我们会转变感知方法:到现象背后的生命过程的内部去观察。然后,从U的右侧上行时,我们会经历通过我们自己而呈现的现实世界。在U的左侧,世界先是“外在的”,后来时“外在生成中的”;在U的右侧,世界是“通过我们而生成的”。
七、骆驼过针眼:放得下,拿得起
- 在古代的耶路撒冷有处叫做“针眼”的宅门,驼满货物的骆驼若要通过那里,就必须卸下货物。
八、婚礼
九、在梦的走廊中
- 我们都以某种方式承认自己经历到的紧迫感。我们不很清楚细节,但形成了一个思想的结晶。
十、高远之志
- 有些愿景永远无法达到十全十美的状态,只能停留在“好主意”的阶段,不能产生变革的能量。但另一些愿景却能改变世界。
- 一种思想若能恰逢其时,就会产生无与伦比的力量。
- 许多愿景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因为阐述它们的人,有意无意间抱有一种无能为力的心态。如果我们确信是别人塑造了我们的现实,那相信我们能创造不同未来的现实基础又在哪里呢?
- 只有当大家从塑造自己现实的影响力的内部观察,并看清自己在这些影响力的演进中的作用,愿景才能有力量。
- 意向结晶要求我们对更深广的意图开放自己的心态,并用想象力去把从中产生的直觉变成指导行动的具体图像和愿景。
- 对某种东西的义无反顾的承诺投入有重大价值。由承诺投入的公民组成的小团体,是能够改变世界的。
- 如果你能形成并保持足够强烈的意向,它就会变成真实的东西。
- 如何开发自己的意向?你要对自己想做的事,形成绝对清晰的概念。
- 人们往往需要更清晰的思考,才能果断行动和全身心投入。
- 成为自然之力,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抱负都必须是“宏大的”。起步时往往要小,有效聚焦能量的初始愿景针对的往往是眼前的问题,重要的是要有一种服务于更大的志向目标的衔接感,而不是阻碍行动的宏大抱负。
- 愿景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愿景能做什么。
- 有力量的愿景是深层志向目标感的流露,是其在当下的表达;清晰的愿景能聚焦和引导在体悟当下过程中形成的志向目标和能量。
十一、与宇宙的深度对话
- 正在呈现中的整体的真实性质,只有在具体的试验、临场发挥和原型试点的过程中,才能完全显现。
- 形成原型的宗旨,是在概念完全形成或达到完美之前,就把它投入行动之中。过分关注成功的人往往想放慢脚步,花更多时间重复进行详细的筹划,使行动方案更稳妥。但很可能此时正是需要你行动的时候。
- 你手上的智慧永远要比你脑子里的智慧更有智慧。
- 每一个错误都是重要事件,只是你尚未将它的所有益处变为自己的优势。
- 人们往往认为,要做一件事,就必须先了解怎么做。如果真是这样,那就不会有创新了。
十二、掌握建设组织的技能
- 只有崇高的价值宣言显然不一定能使人们有能力站出来反对违反这些价值的行为和做法。真正的指导思想必须融入日常规范和行事程序,让人们践行这些组织价值和志向目标。
- 为什么我们总是不断地试图控制别人,并不断地防止被人控制?为什么我们认为学校或公司这类大型系统,必须要有人控制呢?因为我们把这些系统看成机器,而不是生命。
十三、领导力:修身成人
- 老的往往就是更好的。延续了几千年的思想已经接受了许多检验,这是一项很好的指标,意味着它可能真有些价值。
十四、用内心智慧做科学研究
- 过去100年的技术发展所赐予我们的力量已经超出任何人的想象,但我们的智慧却没有增长。
- 科学和艺术都是专门研究现实的。艺术完全依赖于艺术家的直接体验,它通过这类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到哪里去?”——来加深我们的理解力。与此类似,科学,即世界各地人民的传统科学,通过培育人们与地球和整个自然界的连通来提高我们对宇宙的理解力。
- 为什么现代科学以如此不同的方式发展起来了?有人指出最根本的问题是“碎片化”。在有紧密联系的地方划出了界限,把有整体性的东西看成分离的东西。
- 驱动科学和社会加剧碎片化的主要因素,正是科学界最伟大的工具——评估。人们开始相信只有能够评估的东西才是“真实的”。
- 过分依赖评估不仅使现代社会注定只继续观察世界中的“东西”,而不是关系,还造成大家熟悉的“硬件”(能评估)与“软件”(不能评估)的分别。人们很容易把软的东西,如人际关系质量和工作的志向目标感,降格到次要地位。这很奇怪,因为软的东西往往是最难做好的,并且是导致成功或失败的重要因素。
- 问题不在评估本身,而在于可评估和不可评估之间平衡的缺失,在于对量化评估的过度依赖,以至于破坏了判断力和学习力。
- 由量子理论得到的推论:空间上分离、没有相互作用力联系的事件,其实是相互关联的。关联的方式可以得到展示,却无法用详细的因果论解释。
- 教会曾经关押像伽利略那样的科学家,于是笛卡尔想让科学脱离教会的监管,所以他认为科学应该完全聚焦在“外部”景象,而绝不要涉及研究或思索内部的“精神现象”。
- “转移负担”是一种系统基本模式,它来自减轻问题症状的努力,但使人越来越依赖这种“症状缓解法”。当你必须为应付艰难的药物依赖问题而越来越伤脑筋时,原来的过度工作问题还可能被遗忘了。
- 转移负担是现代社会对困难问题进行应急处理的需求所引来的最普遍和最有诱惑毒性的模式。
- 通过提供给我们想象中的力量,现代技术降低了我们感觉中对开发自身能力的需要。
- 今天,科学被置于显要地位,与过去宗教的地位类似。科学家们成为告诉我们事事“真相”的人,我们大多数人都成为他们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