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雨腥风的南齐
萧鸾大权独揽,萧道成的子孙中难道没人看出萧鸾的狼子野心吗?
答案是否定的。
萧道成家族里有警惕心的人是有的,但是这些的人要么缺乏能力,要么缺乏行动力,还有一些地位比较高对萧鸾仍然缺乏警惕性,对复杂的政治斗争不够重视。
比如:萧道成的第7个儿子萧锵,当时是萧道成还在世的儿子当中比较年长的。有人劝他说要早做准备,萧鸾肯定不仅仅是要废掉皇帝,他还要篡位,必须早做准备。
但萧锵优柔寡断,缺乏警惕,被萧鸾的阳奉阴违所蒙骗,以为萧鸾不可能谋反。
萧锵本来都已经决定了决定要进宫,带兵保护小皇帝,然后把萧鸾给拿下。结果他心里不踏实,都已经带着人要进宫了,走到半道又回来了,要跟自己的母亲去道别。
结果走漏消息,他的行动马上就有人转告给萧鸾了,萧鸾先下手为强,把萧锵跟追随他的萧子隆给杀掉了,就一杀就是杀了两个王爷。
这个消息传出去后,正守在地方上的齐武帝的儿子晋安王萧子懋,起兵反对下乱。结果反抗也最终是被萧鸾给镇压了,于是萧子懋被杀。
短短时间,萧鸾就杀了两个诸侯王。
接下来萧鸾为了清除通往皇帝宝座的障碍,前前后后杀了前面两位皇帝的子孙12个王,除了萧锵和萧子懋,还有安陆王萧子敬、南平王锐、晋熙王銶、宜都王铿、桂阳王铄、衡阳王钧、江夏王锋、建安王子真、巴陵王子伦。
这些王他的反抗力就这么弱吗?任萧鸾予杀予取?
这跟南齐的典签制度有很大的关系。
典签,其实就是一个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本身它只是一个小官吏 ,但南齐的皇帝对于这些王孙是不放心的,为了防备他们,就派典签在他们身边,其实就是皇帝安插在他们身边的眼线。名义上,他只是负责文书管理,事实上他们负有向皇帝汇报王孙们一言一行的责任。
后来这个典签权力越来越大,竟然到了典签不在,诸侯王不能出门,典签不同意,诸侯王不能吃鱼的地步。典签的权力被放大,成了监控诸侯王的力量。
萧鸾夺权后,就非常巧妙的利用了这个典签制度,本来这个典签跟诸侯王之间是对立的,他就把这些典签全部收买成自己的人,这些诸侯王绝大多数都是被典签给杀掉的,在或者是在典签的配合下被杀掉的。
最后小皇帝萧昭文想吃鱼,典签不在,宫人不敢给皇帝做鱼吃。太后一看这皇帝还有何当法,于是让小皇帝把皇位善让给了萧鸾。
在公元494年这一年里,先是萧昭业登基,萧昭业被萧鸾派人指使所杀,萧然又扶植了萧昭文,结果没过多久萧昭文也被废,萧鸾自己登基,这一年里面出现三个皇帝。
一年三个皇帝,萧鸾上位后天下就会稳定吗?这样的腥风血雨的故事就不会重演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