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论
楚汉相争,项羽喑恶叱咤,千人皆废,为何身死东城,为天下笑。有人说:“增不去,项羽不亡。”我说:“范增的离去,是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
苏老泉说:“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项羽不用范增,是因为范增自视甚高,俯视众生,常常做出欺凌君王的行为来。范增作为一个臣子,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他在楚军中的威望,有凌驾项羽的气势。试想一下,威震其主,安能久乎?
为什么这么说呢?鸿门之宴,项羽不杀沛公,范增大发雷霆,咆哮公堂,无视君王威严,项羽碍于他有亚父之尊,隐忍不发。自此之后,项羽对范增抱有成见,心存顾忌,这是范增的最大失策啊!昔时先轸一怒之下触犯晋侯,为使晋侯不遭人非议,竞自绝于敌人战阵中。范增作为一个臣子,不尊敬君王,倚老卖老,这让同僚有何感想?范增即便有天大的委屈,也只能在事后向项羽倾诉,范增太感情用事了。在范增看来,项羽只是一个不懂事的毛孩子罢了,什么事情他不插手就不行,项羽全然不理解他这老臣的一片苦心。唉,范增误矣!他这种师心自用,越俎代庖的行为让项羽尤为反感。因为如此一来,容易给部下造成一种感觉,项羽大权旁落,只会任人俯仰而已,而不像一个君王。项羽作为一个军事统帅,理应独挡一面,即便在言行上不什么不当之处,范增最好在职事后单独地向项羽指出来。在众人面前,君臣齐心,对整个大局的稳定是不言而喻的。范增不懂为臣之道,常忤项羽之意,君臣互不相容,久必生变。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项羽坑杀秦军、分封诸侯、背关怀楚、暗杀义帝这一系列的失策之举,范增作为当事人之一,他是难辞其咎的,为什么呢?范增有亚父之尊,且又足智多谋,对事态的发展看得可谓入木三分。项羽一意孤行,他为何不竭力劝阻,在其位要谋其政,范增理应设身处地地替项羽着想,让项羽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以及这样做所带来的恶果,我想项羽一定会明白的;如果实在不行,就拼死在项羽面前力争,我想项羽一定会醒悟的。在那个时代,君王的权力虽然不受约束,但也不能让他胡来;既要表示对他的尊重,又要把他引到正路上来。陈平、韩信都怨项羽不用他们,所以事汉;而借刘汉的形势,以至奋发出头。陈平、韩信弃项归刘,我不说是项羽的原因,而说是范增的缘故。为什么呢?陈平、韩信之才,项羽不了解,范增却了解。难道范增果真没有计谋让项羽重用这两个人吗?范增作为项羽的第一谋臣,理应为君王延揽人才。项羽对陈平、韩信抱有成见,范增理应冒死推荐这两个人。假使范增在项羽面前大力称赞这二人是天下奇才,甚至可以说他们胜过自己,如能任用他们一定可以取得天下,我想项羽一定会为之感动,摒弃成见,重新考虑的。这样,范增既能获知人之名,又能得到上下的爱戴和拥护,可以一劳而永逸矣。退一步说,陈平、韩信背楚而去,范增难道就无计可施了吗?依我之见,范增完全可以利用这邦性格多疑的特点,施离间之计,故意说这两人是楚军中派出来的奸细,从而斩断他们的退路,这样即便陈平、韩信归汉,是很难得到重用的。因为这样一来,陈韩二人和刘邦各抱成见,心怀戒惧,瓦解他们之间的联盟是迟早的事。这样一个小小的计谋,范增不可能想不到。唉,范增真是迂腐的可以,大概在他的内心深处是不屑于用这样的阴谋;或许范增认为陈韩之才尚不及自己,只要自己健在,他们起不了什么大作用。我猜范增可能是基于这种原因,才未致两人于死地。范增以一已之私,好谋无断,误了项羽多少事,这也许是项羽怀疑范增的根本原因吧。
范增的悲剧是功高震主师心自用犯了项羽之忌,项羽的悲剧是自大成狂肆意树敌失了群臣之心,假使他们两人能够克服本身的缺点,打败刘邦是不无可能的。惟因他们君臣二人未能保持高度一致,以致令部下无所适从,因而也给敌手以可乘之机。范增的离去,固然是敌手分而治之的结果,也是他欺凌君王造成的。唉,范增真是令人可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