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老师你快来一下,我让XX去图书室拿一份大家要书写的材料,结果他去了好久,回来说自己没有拿。下课时我去图书室问过了,他的确是拿了的。现在我问他怎么回事,怎么问都不说话。”一位科任老师向我求助。
要是放在以前,我一定会马上火急火燎地赶到教室去把那个同学教训一顿。近日练习觉察,我把自己做事的节奏放慢了一些,听到这个消息很冷静。
“关注当下,不评判。这个孩子日常确实很顽皮,甚至会故意做一些惹老师生气的事情来刷存在感。今日到底怎么回事,我不了解情况就不下任何结论。”
“XX,出来一下。”我在教室门口轻声唤出小朋友,语气里只有关切。
他的眼神躲闪,不情不愿地到教室外面,然后故作镇定地问我:“老师,什么事?”
“老师刚刚叫你拿的材料,你走的哪一条路?我陪着你,我们一起沿路返回去找一找,也许就找到呢。”我仍然声音轻轻,也不拐外抹角,直接指向行为。
他明白我已经知道他肯定是拿了材料的,只好带着我沿着去图书馆的路找。
“你喜欢为班级服务,刚刚肯定不是故意不拿材料到教室,是不是半道上弄丢了?”我的声音始终很轻很柔。
“是弄丢了,我想上厕所,就把那一叠材料藏在那个石头后面,没有想到后来就找不到了。”
“这种情况你怎么不跟上课的老师讲清楚呢?她让你拿东西,是信任你哦。”
“我不敢跟她说实话,怕她批评我。”
“材料丢了可以重新打印,诚实丢了要找回来很难很难。老师更在乎的不是那一份材料,而是你的诚实哦!幸亏我们现在有补救的机会。再好好想想,你拿到东西后,到底走过那些路,我们顺着找一找,尽全力找到。如果实在找不到,再想别的办法补救。”
他带着我去了一趟厕所,厕所里没有;回到花台处,围着石头找,没有。那个花台挨着图书室,询问图书室管理员有没有看见别人捡到,还是没有消息。
我们再次回到花台边。“你再仔细回忆,你真的是把材料放在这个花台石头后面的吗?人都会有记错的时候哦。如果实在找不到也没有关系,我去重新打印。”
“哦,我去那边看看。”他想了一会儿,突然拍了一下脑袋。
很快,他从另一个花台背后找出了那一叠材料纸,笑着向我跑来,脸蛋儿红通通的。
“刚刚你让上课的老师担心了。现在东西找到了,我们除了把东西拿给老师,还可以做什么补救呢?”
“我跟老师说明情况,给她赔礼道歉,不应该不理她。”
我送他回教室,在窗外看着他把东西递给上课老师,并给老师鞠躬道歉。
这件事就这样解决了。自始至终,我语气平和,态度温和,没有带上任何负面情绪,孩子一开始的恐惧和焦虑也很快消除,聚焦于问题的解决,最后还进行了自我的反思和调整,补救了先前对老师的不礼貌。
这件事给我很大启发:孩子出现状态,班主任一定要给孩子的情绪托底。尤其是孩子和学科老师发生冲突,更要给孩子稳稳的感觉。“先解决情绪,再解决问题。”当孩子处于很负面的情绪中,这样做无疑是最有效果的。如果孩子的情绪还处于相对正常的范围,我们也可以先帮助孩子把事情处理好,情绪也就自然而然地转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