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是很难的事业

一位刚入职的年轻老师这样告诉我:周二我约了个体检,我根本换不动课,老师连生病的资格都没有。他的话戳中了很多教师群体“说不出口的难”——不是刻意渲染辛苦,而是这些难藏在每一个具体的教学日常里,细碎却沉重。教师的难,从来不是单一的累,而是多重负荷的叠加。

一、最直观的难:“连生病都不敢的体力透支” 正如年轻老师提到的换不动课,这是教师体力困境的缩影——岗位的“不可替代性”,直接绑架了休息权。 比如小学班主任,每天清晨7点前到岗盯早读、查考勤,白天要上3-5节课,课间得看着学生避免打闹,午休要守着教室,下午放学后要留堂辅导学困生,晚上还要批改几十本作业、回复家长的几十条消息(从“孩子没带课本”到“为什么这次没考100分”);中学老师要盯晚自习到9点,周末可能还要补课;高中老师更要跟着学生“连轴转”,早自习、晚自习、月考复盘、家长会,连法定节假日都可能被“试卷批改”“学情分析”占满。 这种情况下,“生病”成了奢侈品:普通感冒可能要扛着上讲台,怕耽误课程进度;要是发烧、输液,得提前几天找同事“求换课”——但大家都有满课表,往往是“你帮我一次,我欠你一次”,最后还是自己咬牙坚持。很多老师的体检报告里,都有“慢性咽炎”“腰椎间盘突出”“神经衰弱”,这些都是长期“透支”的痕迹。

二、最隐形的难:“被期待裹挟的心理高压” 教师的“难”,不止是身体累,更有“心理上的紧绷”——他们要同时应对多重角色的期待,却很少有人真正看见他们的压力。对学生:要当“老师”,保证教学质量;还要当“家长”,管学生的情绪、安全,甚至要调解学生间的矛盾,处理“校园霸凌”“厌学”等问题;有时还要当“心理医生”,听学生吐槽家庭矛盾、青春期焦虑,自己却没人倾诉。对家长:现在的家长对教育期待极高,既要老师“严管成绩”,又要“尊重孩子个性”;既要“多关注自家孩子”,又不能“区别对待”;对学校:要应对各种“考核指标”,还有“教学检查”“听课评比”“课题研究”等任务,这些都和职称评定、绩效工资挂钩,容不得半点马虎。很多老师明明已经很累,却还要硬着头皮写材料、做PPT。 这种“多方期待”像一张网,让老师时刻处于“紧绷状态”:怕教不好学生,怕辜负家长信任,怕完不成学校任务,长期下来容易焦虑、失眠,甚至产生职业倦怠。

三、最无奈的难:“家庭与工作的失衡” 教师的“难”,还藏在“顾不上家”的愧疚里——他们把时间给了别人的孩子,却亏欠了自己的家人。 比如双职工家庭的教师,早上出门时孩子还没醒,晚上回家时孩子已经睡了,连陪孩子吃一顿饭、辅导一次作业都成了奢望;女教师更是要在“母亲”和“老师”之间反复拉扯, 更无奈的是,很多教师的家人一开始不理解:“不就是上个课吗?怎么天天这么忙?”直到看到他们回家后瘫在沙发上不想动,看到他们深夜还在改作业,才慢慢明白——教师的“工作时间”从来不是“8小时制”,而是“24小时待命”,只要学生有问题、家长有需求,哪怕是周末、凌晨,都要及时回应。 其实,年轻老师的话,还有后半层未说透的意思:教师的“难”,本质上是“责任与资源的不匹配”——他们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责,却没有足够的“时间资源”“人力支持”来卸下负担。但即便如此,大多数老师还是在坚持:可能是因为看到学生考出好成绩时的笑脸,可能是因为毕业多年的学生回来探望时说的一句“谢谢您”,这些瞬间成了他们对抗“难”的底气。 我们谈教师的“难”,不是为了抱怨,而是希望更多人能看见这份职业的“不易”——少一点苛责,多一点理解;少一点期待,多一点包容,或许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支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