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国家、省、市、区依次出台的“双减”政策,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全球职业规划师,我是完全赞同的。
作为一名五年级学生的家长,从我所接触孩子同年级伙伴的家长,初中、高中学生的家长来看,这一系列重磅文件的发布犹如一块块石头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他们的强烈反响,有的恐慌,有的担忧,有的喜悦,有的期待。而从家长们各自家庭的体验和实际出发,有不同的看法,这很正常。
此次“双减”政策并不是教育部下发的文件,而是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规格不可谓不高,也可以理解为国家已经把教育改革看作是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而不仅仅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事,这也足以证明国家推行“双减”的决心和力度。
可“双减”政策下,有些家长却越来越焦虑,这又是为何?
我认为是教育的错位和教育内卷的“后遗症”。
过去,由于诸如“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家长们都“唯分数论”——只有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今后才有更好的发展,因此大家争先恐后将孩子“打包”送入各种培训班、补习班,希望能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管孩子是否需要,我只要“我觉得需要”就行,枉顾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也忽视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这是一种家长责任的转移。
似乎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是学校教师不负责、培训机构教育不到位的问题。
其实,“双减”背后,正是要求家长责任的增加。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家长们不变的焦虑才是一件稀奇的事。所以,在“双减”背景下,我们的家庭教育要怎么做,才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前段时间看了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彭凯平教授就“双减”后教育管理者和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所做的一些回答后,给我了很多启发。
第一,我们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教育,是为了让他们今后能够活出更美好的生活。但我们是否真正了解孩子的特长、天赋、优势到底是什么?
总有家长说“现在竞争压力太大了,孩子今后被社会淘汰了,该怎么办?”其实,如果我们能让孩子做擅长的事情,就不用担心他会被淘汰。因为一个人,能够把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发扬光大,他会在任何方面都可以做出与众不同的业绩来。
毕竟人生从来不是由考试决定的,也不是由所谓起跑线决定的,因为人生是一场马拉松。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有天赋的,而所谓天赋,每个人又却不尽相同,有的孩子善于语言表达,有的孩子善于躯体运动,有的孩子有着出色的绘画能力,有的孩子拥有着出众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却偏偏要用计算能力的强弱来选出出色的孩子,这,对孩子来说,公平么?
如果我们还没有发现自己孩子的特长和优势,那只能说明我们和孩子交流不够、陪伴不够、分析不够、了解沟通不够、观察不够。
第二,要时时刻刻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多陪伴孩子。
这个“陪伴”不是孩子在写作业时,我们坐在他们身边唠唠叨叨、指指点点,更有甚者是全家“鸡飞狗跳”,而是给到他们足够的支持、足够的欣赏、足够的激励,让孩子们从他们自己做得好的、做得成功的事情中得到一种积极的反馈和愉悦的心情。
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想要把一件事情做好也需要内驱力,更何况一个尚未成年的孩子呢?所以当孩子在得意的时候,在顺利完成一件他们自己觉得很成功的事情后,在他们欣赏自己快乐的时候,一定要允许他们多分泌一些多巴胺。
而我在和家长朋友闲聊时,很多家长是见不得孩子休息、停顿、得意或是庆祝的,每当孩子写完一项作业或是完成一段钢琴曲的练习后,正在开心的时候,立马过来问:还有什么新作业?下一项作业是什么?
于是孩子在催促、逼赶的状态下,逐渐丧失了积极向上的内驱力。缺乏内驱力的人,是做不成任何事情的,这是一个科学结论。所以,“双减”政策下,家长焦虑的由来,不是因为国家“减轻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让学生减少了去课外辅导班的时间,从而会输在起跑线上,会被内卷的教育“卷”到粉身碎骨,而是因为我们没有关注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所起着的决定性作用。
另外正如彭凯平教授所说“我们热衷于评估,热衷于排名,热衷于各种百分比,这都是人为地加强了我们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孩子们焦虑紧张的心态。”中国古人就知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道理,所以培养孩子继续学习的精神和主动学习的精神,比培养他们能够在我们的逼迫下考上好成绩更加重要。
因此,我们想要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首先还是应该把自己培养成一名学习型家长,科学育儿。再根据明年即将实施的《家庭教育促进法》,依法带娃吧!
于2021年12月17日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