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练琴是个有成长性、累积性的事情。所以在练琴时,我们也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成长性、累积性思维。
就拿单独练习一首作品为例。看似只练习一首作品,其实只要透过作品,发现其中的问题逻辑,就可以找到问题背后的“本质”。
一、看似只练习一首作品,其实是往自己的“演奏技术蓄水池”里“增加水量”
很多学琴者会认为,自己练习一首作品,练会了之后,也就获得了这首作品相对应的“能力”。
等到再练习下一首作品时,还需要从“零”练起。
实际上,我们在练习了大量的作品之后便会发现,之前练习的作品,会成为后续作品的“台阶”,即在之前演奏水平的基础上,直接开始了新作品的练习,而非需要“从头开始”。
具体的表现比如,之前练习了很多带有“跳音”技巧的作品,在之后的作品中,会发现自己的“断奏”用得更娴熟了,音响效果也会更加干净。那么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便可以继续练习新的作品,而不是又“倒回开头”,去纠结自己的“断奏”是否处理得当。
所以在练琴时,我们要打破简单的“点状”思维,转而换成“线性”甚至是“体系化”的思维看待问题。
二、看似只练习一首作品,其实是在不断“修炼”自己做事的心态
练琴的过程就是个不断受挫、不断颠覆自身认知的过程。
当我们在演奏的实践中,遇到实际的演奏效果与自己事先预想的不一致的情况时,如何处理自己内心的矛盾与困惑,如何解决问题,成了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事情。
逃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有将其解决,练琴之路才会继续畅行。
所以练习一首又一首的作品,就是在不断扫清自己成长之路上的各种障碍。
看似今天只“攻克”了一首作品,其实自身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精进了一分,自己的心态又坚定了一分。
在练习下一首作品时,这些品质并不需要从头再去积累,而是在原有基础上,“拿来就用”。
于是我们便有了越练越轻松的感觉。
三、看似只练习一首作品,其实是在持续积累自己的音乐素养
与演奏技术、心态一样,学琴者的音乐素养能力,也会随着练琴时间的累积,产生“滚雪球”的效应。
看似今天只练习了一首作品,只赏析与学习了一种风格流派,但在这之前已经接触过不少的演奏风格,欣赏了很多不同流派的作品。
所以当我们再拿到一首新作品时,会“调用”之前的经验,分析判断这首作品的风格特点,以及演奏时该如何表现。
练琴,要透过作品,看清其本质,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步,避免很多“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