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孝庄太后》,再来看《康熙王朝》。玄烨八岁的时候,目睹了一件事情,老祖母给他的皇阿玛福临赐了一杯毒酒,因为他执意出家,弃皇权利于不顾,福临的这个决定,也不是诞生于一朝一夕,自他年幼的时候,已有了一些端倪,皇太极驾崩,六岁的他登基,多尔衮的粗暴管理,给他的内心蒙上了很多阴影,让他长期处于紧张恐惧中,那个时候的孝庄,尚且年轻,主要精力也用于各种斗争,顾不上维护福临受伤的心灵。于是,嗯,皇帝就成了一个内心有问题的孩子。这也导致了他把人世间的温暖看的很重,当他遇到宛如,身心有了归宿,宛如就成了他的生命,所以宛如去世,他也就万念俱灰。
问题孩子福临,终究是有着皇家血统的孩子,所以他勤奋努力,勤政爱民,国家日益兴盛,黎民百姓生活相对安宁,算的上是一个好皇帝,如果不是内心那点问题,也就不会生出那些事端,可是从个人的角度来说,他也是有着选择的权利的,因为辞职,原本也是一项天赋人权。
到康熙,孝庄太后已经年迈,世事早已看透,对于朝廷间的各种斗争,早已像鸭子吃菠菜希松平常,所以她能够照顾到康熙的小心灵,知道康熙看到了那一幕,如果不让他弄个明白,日后将会是一个钉子,永远刺着他的内心,不是伤害自己,就是伤害他人。
所以孝庄太后选择了直面这个问题,她问康熙:孙儿,刚才那一幕你看到了吗?康熙开始说没看见,再问一遍,康熙说,他不想让皇阿玛死,但是皇阿玛不应该想去当和尚,祖母也并非是想让皇阿玛死。就这样,一件原本天大的事,因为孝庄的智慧,康熙的聪慧,成为一种不是完美的完美。
福临出家之前,写了一封罪己诏,由魏承谟执笔,作为汉官的他,自称不敢,但是福临认可的只是学习的能力,这也是清朝皇帝伟大的一个地方,他们不是任人唯亲,而是任能力为亲,也基于这一点,才能产生很大的正能量,从而抵御各方的压力。
而孝庄太后,很好的秉承了这一点,大义凛然,拿得起,放得下,福临出家之前,她写了一份诏书,皇帝因疾病而驾崩,这样的勇气,确实震慑人的心魄,才让那些有资历的老臣,不敢造次,心甘情愿辅佐皇帝,即使有想法,也整不出什么波澜来,这是孝庄太后很伟大的一个地方。
回头再来说康熙,生下来就占了几分优势,不仅聪明,而且善解人意,深得孝庄太后的欢喜,孝庄太后给了他欠缺的父母之爱,苏麻喇姑和魏东亭给了他纯洁的友情,魏先生的谆谆教诲,给了他满腹的学识,尤其是敬爱的皇祖母,每每有客人来访,朝中大臣来商议国事,都让他在旁亲历,给他作为一代明君,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出自一个帝王家庭,因为从小的环境不同,得到的爱与教育不同,导致福临和康熙两位皇帝截然不同的态度,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任何时候,他们的内心都有国家,都有黎民百姓,这是非常值得称颂的地方。
话说以史为鉴,我们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的做好现在,孩子在小的时候,依仗的是大人提供的环境,大人的世界,却是错综复杂的,他们有自己情感的困惑,生活的压力,人际关系的紧张,哪一点处理不好,都会出现一定的问题,他们就得拿出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来搞定这些问题和事情,势必就会顾不上孩子,这点属于客观正常的现象,可以理解,但是对孩子的影响,这是终身的,这一点让人遗憾。
或许这就是人生吧!从最初对人生的憧憬,到经历一系列的人生故事,有些是自己的选择,有些是命运的造就,就如康熙后来说,如果没有皇祖母,就没有他一生的建树,这一点我也认可,身处在漩涡的中心点,稍不留意,就可能会万劫不复,甚至是举国之灾,因为伟大的皇祖母,给他坚实的后盾,给他扫平前进路上的障碍,给他承担责任的雄心壮志,这样的教育,真的是伟大的教育。
所以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需要有一个属于温暖的领地,他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中最真的维系,它可以跨越时间,经历岁月的侵袭,依然温暖,依然坚强有力,在我们想要放弃的时候,给予我们生命的最强音,让我们鼓起勇气,踏歌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