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老板的6个层次,看看你在哪一层。
本文共计7298字,阅读约需26分钟。耐心读完,或许能帮你看清自己的认知层级,找到突破餐饮困局的方向。
其实大多数餐饮老板都被卡在了前两层,是注定要被市场淘汰的。但如果你能突破到更高的层次,就有可能拿到大的结果。那具体是如何突破的,我后面都会讲。
首先我们要来看一下这 6 个层次是如何划分的,还有为什么要这么分?
其实要分辨一个人的层次高低,我们就看一个层面:“那就是看他在面对一个困境的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反应”,因为这个反应代表了他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低则是来源于他对这个困境是如何理解的。
所以,这里我们需要引入一个工具:叫做 NLP 理解层次。
简单来说,就是把一个人对一件事情的理解分成了 6 个不同的层次。而理解层次越高的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那成功的几率也就越大。
01
(最底层):环境层 —— 抱怨型餐饮人
好,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层:环境层,处在这个层次的餐饮人,我们称之为抱怨型餐饮人,
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所理解的这个世界都是由各式各样的环境组成的,而这个环境指的是除了他之外的一切人、事、物。
所以当他们碰到问题的时候,会把这个问题归因为环境不好造成的。
比如说,
营业额不理想,那是因为大环境太差了。
员工不给力,就是因为现在的年轻人吃不了苦。反正千万错都是别人的错。
而且,因为在他们的眼里就只有环境这一个因素,所以他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换一个更好的环境,
比如说
员工不听话,那我就换一个员工,
男朋友不满意呢,那我就换一个男朋友。
但是如果是这个问题无法通过换一个来解决,比如说开业了才发现餐饮不好干,或者是孩子都有了,才发现老公不是潜力股,那就会陷入到无休无止的抱怨。
只要你和他一接触,就会感受到满满的负能量,你很难改变他们,因为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被牢牢的困在了环境层。
不是他们想抱怨,而是他们除了环境之外就再也看不到其他的东西了。
而换一个更好的环境就是他们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了。所以单纯的去劝他们不要抱怨是没有任何作用的。
02
行为层 —— 实干型餐饮人
那应该怎么办呢?这就需要我们往上走一层,来到第五层:行为层,我们称之为实干型餐饮人。
在这个理解层次的人就一个字儿,那就是干。
当他们遇到问题时,会把问题归因成我还不够努力。
比如说
店里没生意,那是因为我还不够努力。
那顾客没复购呢,还是因为我不够努力。
在这个层级的餐饮老板相信天道酬勤,人定胜天。
所以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在行为层这个角度。比如说营业额不理想,那我就每天多营业一个小时,那员工不给力呢,那我就天天在店里盯着,甚至是我亲自去干那些员工的活。
这种精神当然值得称赞,但问题是很多事情并不是努力了就一定有结果的,就有点像你骑自行车赶不上人家汽车,不是因为你蹬的不够快,而是因为你的车不行。
03
能力层 —— 战术型餐饮人
所以我们必须要再往上一层来到第四层:能力层,我们称之为战术型餐饮人。
在这个层次的餐饮老板会开始意识到方法的重要性,他发现光傻干不行,得找方法学技术提能力,当他们碰到问题的时候,
比如说
还是生意不好,他们不会瞎忙活,而是会先去分析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是客人太少呢,还是利润太低呢?
那如果是客人太少的话,那到底是获客的问题,还是复购的问题呢?
像这样通过分析确定了问题之后,再去针对性的去学习更成熟的经验和方法,并且能为此付出行动,他们有非常强大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
那如果你能走到这一层,既有行为层的努力,又有能力层的方法,就已经打败 90% 的人了。
因为普通的问题已经难不倒你了,你总能找到办法来解决。
但是,能力层的老板有时候也会遇到大坑,
什么坑呢?就是方法学的太多太杂了,好像每一个问题都有方法去解决,但就是不知道哪一个才是最优解。
最恐怖的是,每一个新的方法背后都会带来更多新的问题,
结果就像摊大饼,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搞得人筋疲力尽,但是问题却越来越多,到最后就会遇到这个层级最大的难题,那就是资源就那么多,时间就那么点儿,那我到底应该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哪儿呢?
而一旦你选错了,你那些优秀的能力和超强的执行力就会带着你越跑越偏。那么,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一个更高的层次来指导了。
04
BVR 层 —— 战略性餐饮人(分水岭)
所以,下面我们将来到一个非常关键的层级。那为什么关键呢?
因为这个层级是一个分水岭,它是区别一个个体户和一个企业家的关键层级。
如果你爬不上去,那你就是一个个体户的小老板,但是如果你爬上去了,就有可能成为一个企业家。
而且从这里开始,内容会变得有点不接地气,不是太好理解,但是没办法,因为一个人的高度从来都不是智商和能力决定的,而是靠意识形态决定的,
所以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多看几遍,给自己多一点耐心。我也尽量用你能看得懂的词汇,把下面的内容给你讲透了。
好,那下面我们进入到第三层 BVR 层,我们称之为战略性餐饮人。
处在这个层次的餐饮人会开始构建自己的信念体系,什么意思呢?
如果说能力层代表的是解题的能力,那BVR层代表的就是你做选择的能力。
做选择非常非常重要,因为选择不同,结果就不同。
其中:
B 是信念 (Belief)
V 是价值观 (Value)
R 是规条 (Rule)
他们三个共同决定了你会如何做选择。下面我们一个一个讲:
首先,信念是什么?信念就是你相信什么是对的。
比如说,有人相信流量为王,那他就会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引流上。
但是,如果你相信产品为王,那你就会去琢磨你的菜品和顾客体验。可能这两种方法都能让你的生意变好,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完全不同的,这就是信念对我们行为的影响,它会左右你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价值观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你碰到一个两难的选择,你认为这两难哪一个对你更重要?
比如说,你想提高营业额,是短期搞点活动回点血重要,还是保住菜品质量和口碑更重要,或者是获取新顾客更重要?还是维护好老顾客更重要?
虽然两者兼顾会更好,但是事实上,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就只能把一件事情做好。所以,不同的价值观就会引导出截然不同的经营策略,就是规则
这是你给自己设定的规则,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
比如说,绝不使用劣质食材,哪怕成本变高,或者是绝不牺牲服务态度,哪怕顾客多到忙不过来。
规则存在的意义就是帮助你保持初心,不被短期利益所诱惑。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行为上的规则是会被别人看到的,但时间长了就能建立起你自己的个人口碑,让别人信任你。
好,那他们是如何影响我们做决定的呢?还是刚才那个营业额的例子,
首先,一个处在 BVR 层的餐饮人肯定在能力层上也是合格的(这里需要补充一点,我们说的每提高一个层次,并不是说下面这个层次就不要了,这是不对的),
有方向没方法,有方法不努力,都会变成空中楼阁。
所以 BVR 层的餐饮人会先从能力层上去分析,比如说营业额下滑,可能有下面这几个原因:
1、菜品不行,没有吸引力,
2、价格偏高,
3、服务不行,
4、宣传不到位,
5、位置不好,
6、竞争对手太强。
如果从能力上去解决,其实每一个问题都有相应的方法,但是因为缺乏目标和判断标准,就可能导致最后的结果是什么都想干,但是又什么都干不好。
那如果是从 BVR 层会怎么样呢?
首先,他会先问自己,我开店的信念是什么?也就是说,我相信什么是对的。
比如说,因为消费降级,所以我坚信极致性价比才能有出路。所以我的核心目标就是打造极致性价比。
然后再问自己第二个问题,就是在以上这么多的原因里面,到底是哪一个对极致性价比这个目标影响最大?
比如说菜品和价格这两个原因影响最直接,而服务和宣传虽然很重要,但是和极致性价比关联不大,就可以往后排,这样就聚焦到了权重最高的两个关键项,
就是第三个问题。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有哪些事情是不能干的,
比如说,虽然我的目标是性价比,但是食材成本一定不能省,那降价这条路就不能直接走,必须得想办法去提升价值感。比如说优化菜单,或者是增加 1~2 个性价比高的特色引流菜,再或者是搞个会员价等等。
最终他可能会决定:
第一,主攻现有菜品的吸引力,
第二,增加两个性价比高的新菜品来降低人均消费,
第三,根据优化过的菜品结构调整菜单,
第四,建立会员体系,给老顾客实惠感,
而不是像能力层的老板胡子眉毛一把抓。
所以,你看,处在 BVR 层的餐饮人已经不再局限于具体的操作方法了,他们开始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
比如说
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品牌,我的长远目标是什么?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我应该做到哪些事,并且坚持哪些原则?
这种思维方式让他们能够跳出日常琐事的束缚,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整个生意。
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带领着团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但是即便到了这个层次,还是会有一些问题。
比如你可能会说,这都是心里已经有标准了,当然好做选择。
可有的时候,两个选择看起来都是对的,那怎么办呢?
比如说,
只要我疯狂引流,虽然门店寿命短,但是来钱快呀,我先把钱挣到手再说,这样不是也挺好吗?我为什么一定要做难而正确的事情呢?
那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再往上走一个层次了。
05
身份层 —— 使命型餐饮人
我们来到了第二层,身份层,我们称之为使命型餐饮人。
这其实是一个很高的层次,因为很少有人能回答下面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
你是谁?你未来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你可能会觉得我又不是搞哲学的,我想清楚这个对我有什么好处呢?还真有,因为你给自己定的身份越高,那你未来能达到的成就就会越大。
比如说,同样是开饭店,
如果你给自己定的身份是一个餐厅的小老板,那你就会每天都守在店里挣点养家糊口的钱。
操心的事儿呢,主要就是菜单、人手和进货这些。
但是如果你给自己定的身份是一个地方菜系品牌的打造者,那你的格局就完全不同了。
你会去思考怎么才能让更多人知道你代表这个特色,怎么稳定品质和味道,未来怎么复制,你会更关注品牌、供应链和标准化。
所以你看,身份不同结果就不同。
处在这个层级的餐饮人,他们不再把自己简单的定义为一个开餐厅的老板,而是开始构建自己的身份定位。
比如说,
有人立志要做本地最有特色的私房菜馆,
而有些人想成为全国连锁的品牌创始人,那这种身份认同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决策和行动。
当一个人清楚的知道自己是谁,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他的所有选择都会围绕这个核心展开,这就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内驱力,从而让他的事业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还有我们平常说的打造个人 IP,本质上就是在身份层级上做文章,但是如果你压根儿就没有这个意识,那打造个人 IP 是无稽之谈。
06
(最高层):精神层 —— 领袖型餐饮人
好,虽然身份定位很重要,但是我怎么保证我定位的身份就一定能拿到结果呢?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得再往上爬一层,来到最高层级精神层。
这是一个人理解层次的最高境界,所以我们称之为领袖型餐饮人。
精神这个词儿可能不太好理解,其实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使命和愿景,就是你做餐饮是为了什么?或者是你能为别人为社会带来什么好处?
你可能又会说了,哎呀,你说的这个离我太远了,我现在连饭都吃不起,你却要跟我谈为别人带来什么。别老是讲这些有的没的,你就跟我说怎么赚钱就完事了。
诶,巧了,使命和愿景恰恰就是讲怎么赚钱的。
首先,我们不否认有一些人就是很疯狂,比如说乔布斯,他觉得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还有马云,他对钱没有兴趣,他的使命和愿景就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但是我们的层次没有那么高,所以我从赚钱的这个角度给你讲一讲,为什么我们要给自己定一个使命。其实道理很简单,
稻盛和夫说,极致的利他才是最好的利己,什么意思呢?
你可以这么想,我们给别人打工能挣到钱,是因为老板能利用我们挣到更多的钱。
而老板之所以能挣到钱,又是因为他能给顾客供某种便利,或者是帮顾客做到了他们做不到的事情。
这个意思就是说,只有别人能从你的身上得到好处的时候,他才会愿意付钱给你。
你可能光想着我要赚钱,可你从来没有想过的是,凭什么别人会付钱给你?
你把这个事情想明白了,那你离赚钱就不远了。
所以你看,你能为别人带来什么好处,是不是非常重要。
所以,如果你想要在这个社会上立得住脚,挣得到钱,你就要能帮助某一个人或者是某一群人解决一个什么问题。
解决大问题,挣大钱,
解决小问题,挣小钱。
帮助的人多,挣得多,
帮助的人少,挣得少。
赚钱的底层逻辑就是这么简单。
所以使命和愿景看起来很抽象,却直接决定了你做生意的立足之本。
在这个层面的餐饮老板往往能做出有长远价值,甚至引领行业的事情,钱当然能赚,而且赚的更体面,更长久。
因为他们想的不是我要赢,而是我做的事情本身就有价值。而且这种精神层面的追求能够让他们忍受常人无法忍受的困难,坚持做那些短期内看不到回报的事情。
而正是这种更高层次的精神力量,使得他们能够在面对挫折或诱惑时,始终保持初心和方向感,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所做的这一切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一个更大的目标。
所以你看,从环境层到精神层,一层比一层高,底层的餐饮人现在问题里出不来,而高层的餐饮人不但能看见问题,甚至还能重塑问题。
这就是人和人之间认知层级的差距,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人都必须要达到精神层,因为每一个阶段都有它的意义和价值,但是至少要知道,无论你现在处在哪个层次,都可以通过提升自己的理解层次来改变现状,实现突破。
07
提升理解层次的方法:顶层规划法
那么最后一个问题来了,如何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理解层次呢?
是从下往上一级一级的爬吗?
其实并不是,
因为当你被困在一个低层次的时候,你根本就看不到上面的任何东西,更别说上去了。
一个只会抱怨或者只会拼体力的老板很难主动的去学习能力层的东西,
而一个忙着学各种技巧和方法的老板,可能根本没意识到,BVR 的选择和身份的定位比方法本身重要 1 万倍,
这就是认知局限,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答案就是从最顶层开始规划,用顶层规划底层,用未来定义现在。
08
所以我们需要这么干
第一步,顶层设计:
先从精神层问自己,
我干餐饮的使命是什么?这个行业会因为我变得有什么不同?
这个需要你慢慢的去想,哪怕你现在只是想活下去,也可以去想一想你开这家店能给别人带来什么好处,或者是帮哪一群人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先定一个小的目标。
因为这个问题比较抽象,所以我帮你举了一个具体的例子,
比如说,帮助大学生解决情侣约会的问题,
只要你能把问题想到这儿,你就会发现这个时候你想的就不是吃饭的事情了。
你会去思考如何在大学生经济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花更少的钱,让男生更有面子,或者是如何把环境营造的更有情调,甚至你会想到把店开在宾馆的旁边,而不是根据人头去选址,
所以你看,这就是认知突破带来的好处。
第二步,定身份:
想一想为了达成这个使命或目标,我应该给自己定一个什么样的身份。描述的越具体越好。
你比如说我自己,我给自己定的使命是帮助学习型餐饮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我的身份就是餐饮老板的认知重构人,而非餐饮知识的搬运工,
是科学方法论的落地者,而非讲故事的江湖经验派。
为什么是这两个身份呢?
因为没有正确的认知,所有的知识都毫无价值,
没有科学的方法论,所有的方法也都毫无价值。
第三步,定规则:
为了支撑这个身份,实现最终的目标,我的信念是什么?价值观是什么?规则又是什么?
还是拿我自己举例子:
首先是信念,不迷信经验,只相信方法论,
为什么呢?
因为经验只是别人的经验,而且是别人当时的经验,环境不同,能力不同,时机不同,实力也不同,甚至是成功经验的本人,让他再做一遍都未必成功。
而方法论就不一样了,方法论是方法的方法,是开店成功的根本原理,是本质规律的归纳总结,是告诉你为什么会有这个方法,
只有你搞清楚了底层原理,那这个方法才能真正起作用。所以方法论是可以被迁移的。所以我不迷信经验,只相信方法论,
然后是价值观, 因为我想真正帮助餐饮人提高个人能力,所以我的价值排序是,
餐饮老板的觉醒价值大于文章的流量价值。
其实我知道什么样的内容更容易获取流量,但是我依然坚持讲这些大多数人不爱听的内容,这就是我的价值观决定的。
最后是规则, 这个其实有很多,我挑几个给你看:当然,这只是一部分,你能明白道理就好。
1、讲方法之前必讲底层逻辑,因为只有知道背后的原因才能真正的学会。
2、提出问题之后必给解决方案,且方案必须要能落地。
3、宁做唤醒少数人的利刃,不做取悦大多数人的鸡汤。
4、拍视频之前必写逐字稿,绝不临场发挥,想到哪说到哪。
5、绝不制造焦虑,绝不传播负能量。大环境确实不好,但哪怕再不好,也要积极向上寻求解决办法。
第四步,找方法:
现在,为了达成上面的目标,我都需要补充哪些具体的能力,学习哪方面的技术,还有找到哪些有效的方法。
比如说,
为了讲清楚底层逻辑,我就必须要具备认知拆解能力和框架构建能力,
为了把一个问题讲透,我还必须要具备快速洞察本质的能力等等。
如果想具备这些能力,我就必须要涉猎不同的领域,除了餐饮老本行之外,我还要去研究商业模式、思维模型、营销管理等等,甚至还要去学经济学、心理学这些社会基础学科。
注意我的用词,是必须要。 也许这些能力你当下并不具备,但是为了达成目标,是必须、一定、保证要完成的任务。
好,到这里,你有没有发现,我们把一个抽象的使命和价值观转化成了一个清晰可实现的目标,然后又把这些目标拆解成了具体可执行的任务。
这个时候再去行动,就会目标明确,不会瞎学瞎做,这也是和普通人拉开差距最重要的一步。
第五步,去行动:
根据上面找到的方法和路径,然后集中精力去干就行了,但是呢,还需要做好计划。
比如说,总共分为几步,每一步是什么,具体又应该如何去做,打算花多长时间,并且达到什么效果,列一个清单出来,然后一项一项地去完成。
第六步,调整环境:
有了清晰的方向目标和执行计划,你就能更冷静的看待外部环境,知道哪些是能合作的,哪些是该规避的,
然后再去想我应该如何利用好我身边的环境,也就是有哪些人脉和资源可以帮助我快速实现以上目标。
这就叫做降维打击,
用使命去立足市场,用身份去确定方向,用 BVR 过滤掉无效动作,然后精准的提升能力并行动,最后合理的利用和改变环境,每一步都是为了服务于更高维度的目标。
只有这样,你才能实现阶层的突破,拥有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人生。
愿每个认真做餐饮的人,都能少走弯路,多赚钱。
我是申哥
20年餐饮经营实战经验
餐饮操盘手
如果你在认知升级或门店经营中遇到具体卡点 —— 比如不知道自己卡在哪个层次、想提升却找不到路径,我可以为你提供针对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