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习这件事,是父母最在意,关注最多的事情;也是父母最头疼,最伤脑筋的事情。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为了孩子的学习,父母搞得心力交瘁,孩子学习没有提高,亲子关系却日渐紧张。
“好心”为什么没有带来好报?结果为什么会事与愿违?究其原因是父母不懂学习,做了很多违反孩子求知规律,扼杀孩子学习兴趣的事情,给孩子的学习帮了倒忙。
正如春晚舞台上金霏和陈曦表演的相声《如此家长》一般,大部分家长宁愿把孩子送去各种兴趣班辅导班,也不愿意陪孩子写作业。
尤其是那句:“干啥都行,就是不能陪写作业,因为我得活着”,真让人哭笑不得。
要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有效帮助,就要从学习习惯的养成着手。
一个孩子养成了学习习惯,通过学习,获得了完成学习任务的欣喜,有了自我认同感,有了成就感,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就能进一步提高,就能有更强的学习意愿和取得好成绩的渴望。
他也会得到家长和师长的鼓励和赞美,同时他的积极性会进一步提高,从此进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学习习惯的养成,可以从阅读入手。一个阅读习惯好的孩子,学习习惯都不会差。
培养阅读习惯,越早越好。
要让孩子从小对书籍有亲近感,就像对食物和玩具一样。
早期的阅读是一种广泛的阅读。比如:婴儿期的看图片、听儿歌、看绘本、讲故事、甚至包括婴儿期的看布书,洞洞书等,都是一种阅读习惯的培养。都能为后期的自觉阅读埋下伏笔。
引导孩子走向自觉阅读的一个有效措施就是——亲子共读。
那么我们如何培养孩子阅读习惯,如何进行亲子共读呢?
美国前总统布什的母亲芭芭拉•布什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芭芭拉从孩子一出生就读书给孩子听,也不管孩子能否听懂,她就是读。从小培养孩子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她坚持每天晚上给孩子读书,给孩子讲故事,陪孩子度过了无数个难忘的夜晚。
她给孩子读的书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给孩子讲的故事都是精心准备的,她能把书读得声情并茂,把故事讲的妙趣横生。因此,孩子们非常喜欢听她读书、讲故事。
孩子们长到四五岁,能认识一些常用字了,她就会送给孩子一本书,说:“这本书上的故事非常有趣,妈妈太想读给你们听了,但妈妈实在没时间,你慢慢看吧,看不懂的问妈妈。”
这就是有意识培养孩子对文字的视觉冲击力,让孩子逐渐喜欢上了书籍。
每隔几日,她总把一两本书送给孩子,还不忘鼓励孩子几句:“你看得太专注了,这么好的书只配送给他读!”
就这样,在她的精心诱导下,孩子慢慢就喜欢上了读书。
孩子长到六七岁,她又让孩子读书给她听。他会说:“这几天妈妈眼睛有点痛,妈妈有点累了,你把这篇文章读给妈妈听好吗?”
不管孩子读得多么难听,她都会说:“你读得真好!你的朗读天赋真高!你的声音带有磁性,听你读书好像再听一首美妙动听的音乐!”
由于不断得到妈妈的赏识和鼓励,孩子也会越读越好。
这样不但培养了孩子的朗读水平,无形中还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她还愁孩子的学习习惯不好培养吗?
在这方面,我也深有感触。
因为我是教师,我非常重视对小孙子的陪伴和教育。
每天无论我多忙,多累、哪怕有时身体不好,我都会抽出时间给孙子读书。晚睡前读绘本更是从没间断过。
现在,我的小孙子三周岁了,我就让他拿着绘本给我讲故事。刚开始,他讲的结结巴巴,甚至有点不着边际,或者自言自语。我都不会纠正,也不会说哪里讲的不对,总是微笑着,充满期待地认真听,用肯定的眼神看着孩子,鼓励小孙子讲完。
等他读完了,我会抱紧他亲亲他说:“讲得真好,这是奶奶听过的最好听的故事。”
有时候会对小孙子说:“你太了不起了,都能给奶奶讲这么长的一段故事了。”孩子进入状态了,还能再多读一本或者多讲一个故事。
如今,小孙子不满足只是读了,还长期把书里的故事表演出来,他导演,我配合,我们天天操练着,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越来越好了。
实践证明,能多读几本书的孩子,上课也会勇于举手发言,因为他了解的知识比别的同学多;多读几本书的孩子,会更有底气更自信,因为书籍给他注入了一定的精神能量。
重视阅读习惯培养的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孩子会因此和别人不一样,他会比别的孩子领先一步或几步,也会把不读书的孩子远远甩在身后。
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理念,也是帮助孩子学习的重要途径。
在一个充满温馨和书香的家里,和孩子一同阅读,一同成长,是一件很幸福、很美好、很有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