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评分很高,还荣获了江户川乱步奖,看完果然是预想以上的收获。这篇推理有着扣人心弦的叙事节奏,核心却是对司法制度,尤其是死刑制度的深度探讨。难怪它的推荐语挂着“罗翔推荐”、“法学生必读”之类的,其实作者的语言相当有温度和感情,不需要法律专业也能很好地读下去。
这本书最具特点的是作者的一种思考方式——对制度的无限诘问。他设置的所有人物和剧情冲突,都是对司法制度不同面的无数次拷打。一个制度,对A状况适用吗?对B又如何?涉及C又如何取舍?诘问不在于得出对错,而在于告诉世人,对审判的权利,要永远警醒,永远反思。
看点1:人物与冲突
这本书从设定开始就有满满的故事,主要人物身份是这样的:一位【曾亲手执行死刑的管教官】邀请一名【刚刚出狱的杀人犯】一起拯救一个【不记得曾经犯罪的失忆死刑犯】,这组合是不是很绝?
再往下,每个人的故事都延伸出了难解的问题:
【出狱者】出狱后对当初的杀人行为仍旧毫无悔意,那么处罚还是有效的吗?内心究竟有没有悔改又如何判断呢?
【失忆死刑犯】不记得自己曾经杀人,因此无法在法庭上为自己辩解,甚至即将为不记得的事被处以死刑,这时法律惩罚的究竟是一个罪人吗?
【管教官】无论与犯罪者还是受害者都没有关系,却因身份赋予的责任必须亲手执行死刑,这份杀人的沉重枷锁该由谁来背负?
这本书几乎从犯罪者、受害者、执法者、行刑者等等各个视角审视了罪与罚背后的意义,非常深刻。
看点2:观点与悖论
书中抛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刑罚的目的,究竟是为了惩罚罪人,为受害者报仇,还是为了教化犯罪者重回社会?
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悖论。
如果是为了报仇,那么如果受害者原谅了犯罪者,还需要惩罚吗?如果受害者认为法律的判决不足以雪恨,能用私刑报仇吗?
如果是为了教化,用诸多善意和社会资源帮助犯罪者重回正轨,对于受害者来说公平吗?怎样才算教化成功?
这个问题会一直伴随我们看完整个故事,看到现实中发生的种种事件,也不由地再去反问。法律的权力是由全体公民授予,却无法由全体公民自行行使,因为人总是会受情感驱动大于理智,最近看的韩剧《恶魔法官》就是一个让公民直接行使权力的案例,结果必然是被舆论操控。可相对的,必须代表公正理智的司法机构,也无法量化个人内心的罪恶和情感,公职人员往往也处于内心的拉扯之中。
看点3:叙事与反转
最后,非常棒的叙事节奏保证了紧张刺激的阅读体验,结尾片段的情节真的能从文字中看到电影般的画面感。作者文笔了得,不用华丽形容却超有感染力,描写死刑犯在狱中等待行刑的场景,以及管教官执行死刑时的心理,真的给了我百分百代入的窒息感。
意想不到的反转也一路伴随剧情发展,但并不突兀,反而让人物更加立体,没有绝对的善与恶,每个人都有阴暗面,有可爱、可怜、可憎的不同面,在这部讨论人性的作品里尤为重要。
在推理题材下涉及法律问题的有不少,但能达到如此深度的却是非常难得,更何况故事本身也足够精彩,推荐一定要读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