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使我拥有了两个人生,现实的和虚构的,当我现实的人生越来越贫乏之时,我虚构的人生已经异常丰富了。”
这是在高中时期某个傍晚的图书馆里,为了消磨时间我随手翻的某本书的自序。那个傍晚,我第一次接触到余华的作品,一口气读完了他早期虚拟人生里的《现实一种》,并且成功对那天的晚餐失去了胃口。
近期闲来无聊,把它重温了一遍,除了意识到当初大惊小怪的样子着实可爱,还发现了几个有意思的点,忍不住写下来分享给你们。
全篇读下来的不适感更多源于作者平静细腻的叙述方式。事实上它的扭曲、血腥程度不算深,惊在能不露痕迹地将故事人物表现出的看似毫无逻辑的行为合理化。
粗暴地梳理一下故事情节——在偏远乡村的一个七口之家里,弟弟山岗的四岁儿子皮皮杀死了哥哥山峰刚出生不久的孩子。山峰怒火中烧杀死了皮皮,继而被山岗折磨得活活笑死。最后山岗被枪毙,尸体由山峰的妻子冒名捐给教研室解剖。期间,兄弟俩的老母亲全程在屋里头等待衰亡。
首先是关于老母亲对衰老与死亡的恐惧。篇章大量使用重复手法,每读到一处就又体会了一遍她的焦虑,共鸣性很强。她夜里常听到身体发出筷子被折断的声音,认为那是骨头正在一根一根断裂;怀疑自己的胃里长满了青苔所以拒绝进食;当她听到孙子的脑袋撞击水泥地发出的咕咚声时,马上断定那是自己肠子烂得冒出气泡的声音。
“她想象不出腐烂以后的颜色,但她却能揣摩出它们的形态。是很稠的液体在里面蠕动时冒出的气泡。接下去她甚至嗅到了腐烂的那种气息,这种气息正是从她口中溢出。不久之后她感到整个房间已经充满了这种腐烂气息,仿佛连房屋也在腐烂了。所以她才知道为什么不想吃东西。她试着站起来,于是马上感到腹内的腐烂物往下沉去,她感到往大腿里沉了。她觉得吃东西实在是一桩危险的事情,因为她的腹腔不是一个无底洞。有朝一日将身体里全部的空隙填满以后,那么她的身体就会胀破。那时候,她会像一颗炸弹似地爆炸了。她的皮肉被炸到墙壁上以后就像标语一样贴在上面,而她的已经断得差不多了的骨头则像一堆乱柴堆在地上。她的脑袋可以想象如皮球一样在地上滚了起来,滚到墙角后就搁在那里不再动了。所以她又眼泪汪汪了,她感到眼泪里也在散发着腐烂气息,而眼泪从脸颊上滚下去时,也比往常重得多。”
如果你在震惊老母亲面对孙儿死亡这件事情的无动于衷时,把这些揣摩代入到自身,一定会突然被某股难以名状的情绪包围。你的身体状况不可逆地朝自己无法控制的方向发展,对死期将至的感知逐渐变得细腻。那时候你无法回馈外界任何反应,坐在隔离层里专注着你结痂的胃、破碎的骨头、发霉的皮肤。
暂且把只能由当事人去承受的恐惧定义为孤独吧,这种孤独是致命的,它放大你的焦虑,消磨你的意志,让你在无止境的重复里频频感受绝望。多么真实啊,你会忍不住看着这些文字感叹起来:没错啊,就是这种感觉,简直看得双手颤抖。
再说山岗四岁的儿子皮皮。因觉得堂弟的哭声使他感到喜悦,便不断去卡堂弟的喉管又不断松开,享受堂弟爆破似的哭声。后来他松开手时,堂弟已经没有那种充满激情的哭声,只不过张着嘴一颤一颤地吐气,他才索然无味地走开。直到最后他费劲地抱着堂弟到屋外看太阳,作者这么写道:
“他感到越来越沉重,这沉重来自手中抱着的东西,所以他就松开了手,他听到那东西掉下去时同时发出两种声音,一种沉闷一种清脆,随后什么声音也没有了。现在他感到轻松自在,他看到几只麻雀在树枝间跳来跳去,因为树枝的抖动,那些树叶像扇子似地。他那么站了一会后感到口渴,所以他就转身往屋里走去。”
这分明就是孩子的天性啊。看到欣喜的事物不假思索地尝试,非要到腻了为止;一时兴起做出的举动会因为费劲而不自觉地放下;容易在短时间内被不同的景象和感受打乱思维等,这些用来形容一个四岁的孩子再正常不过。偏偏这孩子的手里捏着的是连他自己都还没能力意识到的生命。
正如高明的画家把扭曲和荒诞涂在一张白纸上,使得它们被衬托得淋漓尽致。我不禁开始怀疑,人之初性本善的“善”究竟指的是温厚淳实的善良,还是无关利弊只求快乐的纯粹。可惜这种时候往往无法用绝对的两面性去区分。
此外,作者描述山岗尸体的解剖过程也极具魅力,每一个器官的摘除都用尽了黑色幽默,十分推荐大家找来看看,氛围像极了一节有趣的生物知识小课堂。文末,山岗只剩下一堆骨肉,室内只剩下最后一位医生,他的工作是缓慢的,但他有足够的耐心去对付。当他的工作发展到大腿时,他捏捏山岗腿上粗鲁的肌肉对山岗说:
“尽管你很结实,但我把你的骨骼放在我们教研室时,你就会显得弱不禁风。”
瞧,在死亡面前,谁还敢说自己是笑到最后的呢?
补充:《现实一种》书中收录了三部中篇小说,均以一种冷静的笔调描写死亡、血腥与暴力,在此基础上揭示人性的残酷与存在的荒谬,包括《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和《一九八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