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被改编成难以计数的影视剧,一是民众的接受度特别高,二是题材有发挥的余地,央视版《西游记》找到了的原著的仙气和经典感,周星驰版《大话西游》发挥了孙悟空这一角色颠覆的精神,2015年动画版《大圣归来》则是用儿童视角讲述了英雄成长的模式。
而莎翁名剧亦然,《圣经》故事改编的电影,也总能发挥出《西游记》的接受效果来,然而它们都不倚重于“悬疑”二字。
悬疑片,或曰“推理电影”,在翻拍或观看上,本来就有短板,因为这类电影重在悬念,而一旦看过故事,知道了要发生的悬念,对于翻拍,自然少了这类电影独特的味道,所谓的“剧透死全家”,用在这类电影中,正是适合。
然而2017版的《东方快车谋杀案》还是在该故事改编多次的情况下,依然新鲜出炉,它哪里来的这份自信?
众多大牌演员参演自然不是特点,群戏的展示,逼仄空间中的戏剧张力,也并非该片的独创,这得归功于小说原作者克里斯蒂。之所以新版电影还能有值得称道的地方,无外乎两点:主演肯尼斯·布拉纳;服化道和英伦气息。
布拉纳作为本片的导演,并不成功,在处理中间调查的戏份时,线索缠绕在一起,条理不清晰,看似逐层深入,实则走马观花,着实不舒服。比如侦探波洛看似调查到一个突出的线索,其实自己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影片中的解释是,波洛这次受挫了,遇到了强劲的对手,调查很艰难。
然而调查的艰难是属于推理的过程,并不能将这种凝滞的感觉带到情节的安排中,故事的紊乱和叙事的紊乱不是一回事,故事可以跌宕起伏,波谲云诡,然而叙事则必须趣味盎然,顾盼生姿,用叙事上的混乱反映故事的复杂,这是改编的失策,导演得负全责。
然而这是作为导演的布拉纳,作为演员的布拉纳却是值得称道的,他不仅将波洛的偏执和讲究演绎到位,还时常在眼角闪着泪辉,最后一场审判,用一种莎剧的独白模式,像哈姆雷特般剖析内心和人性,这是新波洛。
布拉纳将《东方快车谋杀案》不再当做一个纯粹的推理故事,而是一个关于波洛的心理转变的故事,在故事的开始,用了一个饶有趣味的“平衡蛋”的情节,来奠基波洛偏执的心理——容不得失衡。
失衡在人性中的表现是什么?在波洛看来,就是犯罪。
而反过来,犯罪一定就是失衡吗?这个命题就是整部电影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影片的开始,波洛会对以上问题回答是,但是电影结束时,他又开始否定。
某种程度上来说,《东方快车谋杀案》不是在解决一个犯罪的侦查,而是让一个侦探找到什么才是“人性的平衡”,布拉纳饰演的波洛将这一点讲的很圆熟,不愧是莎剧的诠释名家。
另一个不容错过的细节便是精致的服化道了,但是服化道漂亮不代表电影的优质,《五十度灰》的服化道也很精致,然而片子却不知所谓。
《东方快车谋杀案》的服化道和言谈举止,讲究出了老大帝国的气派,一种属于二十世纪初叶,大英帝国优哉游哉的容止。火车车厢侍者量平碗碟的特写、波洛进入车厢对每位女士的问候,以及波洛耐心听完女士的唠叨抱怨,虽然心有不耐,这些闲笔,是精彩处。
有人说,本片最为煽情的地方是结尾的“最后的审判”,这是被情绪调动的结果,有着常年观看英剧习惯的观众,自然也会钟爱于此,戏剧冲突是英国人的拿手好戏,然而于我来说,凶杀案发生前的部分,却是恬静时刻,怡然陶醉于从近东开往欧洲的豪华火车,在平稳和缓的运镜中,服道化与整体气质相融洽,舒心二字,可称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