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文】
孔子说:“做人若是没有仁德之心,应当如何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若是没有仁德之心,又该如何对待文学和音乐呢?”
【感悟】
孔子认为,“礼和乐”是用来教育大家的。礼乐教育只是一种辅助的方法,而他的本质就是仁爱之心。
有仁爱之心的人,他的心是柔软的,是充满爱的,是与他人能产生共情和同理心的。
一个没有仁爱的人,他的内心的是僵硬的,是麻木的,欣赏不到外在的美食和音乐。所以音乐和礼仪对他而言,就只是装点门面、彰显身份的工具罢了。
南怀瑾老师认为文化是靠每个人自觉自发、自省自悟的。文化不是法律,他不是让别人来管束的。所以孔子才说一个人如果自己不醒悟,那文化与艺术对他无用。
礼是一种社会的规范,而乐是一种社会文化;礼可以调整人的行为,乐能陶冶人的情操。二者相辅相成,就是为了塑造我们完整的人格。
“仁”是内心的道德修养,能用恭敬的态度表现出来的是“礼”,用平和的心态将其体现在声音和仪容上的是“乐”。
只有我们心怀仁德,那这个“礼”才是真正的礼,如果我们心里没有恭敬诚恳的心,这个礼也就形同虚设。
现在有很多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无论是对长辈、对朋友、还是对领导,两面派这种人都不是具有仁爱之心,他只是把这种礼节性的行为用来掩饰自己虚假的内心,所以这种礼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