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篇
4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翻译】
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了仁德,把礼来如何应用呀!做人如果没有了仁德,把乐来如何运用呀!”
【解读】
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礼与乐都是制度文明。
“人而不仁如礼何”,指一个人,如果心中没有仁义,即便要求他遵守礼节,按照礼节行事,又有什么用呢?
“人而不仁如乐何”,这一个人特别喜欢高尚的音乐,但如果他内心是一个坏人,那么音乐也帮助不了他。
孔子认为,礼和乐是用来教育大家的,礼乐教育是一种辅助的方法,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心才是本质。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
仁的反面是麻木,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就会变得僵硬、麻木。他对于礼乐完全没有感觉,只是觉得这些代表着地位和身份。至于礼乐背后蕴藏着什么情感和奥义,他都置之不理。
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是僵硬麻木的,那他根本体会不到欣赏音乐的感觉,对他而言,音乐和礼仪不过是用来装点门面的彰显身份的工具。
我们只有让自己的内心柔软丰富,才能感受到仁爱之心。有了仁爱之心,你才知道礼乐到底用来是做什么的。否则,“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它来自固有的道德,是礼乐所由之本。
礼讲谦让敬人,乐须八音和谐,无相夺伦。一个人没有仁的本质,则无谦让敬人、和谐无夺等美德,即便行礼奏乐,也不具有实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