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日: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这句话算是对前文两次批评的总结。
仁者爱人中的人是对他人有感知。
人而不仁如礼何,一个人如果心中没有仁义,即便要求她终守礼节,按照礼节形式,又有什么作用呢?
人而不仁,如乐何?一个人特别喜欢高尚的音乐,但如果他内心是一个坏人,那么音乐也帮助不了他。
孔子始终认为礼和乐是用来教育大家的,礼乐教育是一种辅助的方法,而人心才是本质。
为什么人而不仁的时候,礼乐都不奏效了?
我个人认为人的状态应该是一种柔软活泼的状态,就是当你看到一张婴儿的脸时,内心会泛起一种人爱的感觉,你想关心他,希望他变得很好,当你看到别人有难时,内心升起一种怜悯的感觉,愿意去帮助别人。
这种柔软的充满爱和同理心的感受,就是仁。
仁这个字是单立人旁加一个二,只有当两个人产生链接时,你才能够体会到仁是什么感觉。中医里有一味药,叫仁丹,这个药名很有意思,因为人单质的是麻木不仁之症。比如中暑晕倒,没感觉了,就赶紧吃仁丹。
仁的反面是麻木。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就会变得僵硬麻木僵硬麻木是一种什么状态?他对于礼乐完全没有感觉,只是觉得这些代表着地位和身份,至于李月背后蕴藏着什么情感和奥义,他都置之不理。在生活中,他相信只要有钱就什么都买得到,什么都能够享受到,想怎么做就可以怎么做?
电影《门徒》中有一个没有什么文化的大毒枭,在餐厅吃饭时点了鱼子酱,鱼子酱一般是按克收费的,一般客人都只是尝一点点就够了,而大毒枭的做法是要求给全家人一人一罐,用勺挖着吃,就跟吃豆腐乳似的。
若一个人的内心是僵硬麻木的,那他根本体会不到品尝美味的感觉,也体会不到欣赏音乐的感觉,对他而言,音乐和礼仪,不过使用来装点门面,彰显身份的工具。
比如我们去听音乐会,目的是什么呢?如果一个人并没有沉浸在音乐中,我认为那真是太可惜了,我有一次去维也纳听音乐会,发现有的人坐在观众席上,就是为了拍照,为了发朋友圈,让别人看到自己来维也纳了演奏家在台上演奏,他却一直录,一直拍。
而我特别欣赏那些还没有成年的小伙子,他们穿着一身西装,恭恭敬敬地坐着,认真地欣赏音乐。
我们要让自己的内心柔软丰富,才能感受到仁爱之心,有了仁爱之心,你才知道礼乐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否则,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一个人如果不仁,不管开多好的车,穿多贵的衣服,听多么高尚的音乐,对于他来讲都没有太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