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沿岸的城市建有许多运河博物馆,像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杭州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洛阳大运河博物馆、淮安漕运博物馆等等,但冠以“国字号”的并不多,其中就有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它也成了我们这次聊城之行的最后一站。
博物馆大厅里横陈的一条昂艏扬帆的木船格外亮眼,其长17米,宽3米有余,含11个水密舱,载重可达20吨,为客货两用,2002年出土于聊城运河故道之中,是迄今为止在京杭大运河主航道里发现并发掘的第一艘元代沉船。有意思的是,其船板间还躲藏着一只生活于南方的钉螺,说明这条船是个走南闯北的“老江湖”,也足以想见当年运河航运之发达。
观摩完沉船,我不禁心生好奇:这么大的船只如何在不同海拔高度的河流间穿行呢?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又是怎样的?现在的大运河为何没有全部贯通?参观完博物馆中的历史变迁、水工科技、制度管理、城镇经济、运河风情、现当代运河等展厅后,我的这些疑问随之一一解开。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北伐齐国开凿邗沟,连通长江与淮河,此为大运河的雏形。公元605年至610年间,隋炀帝杨广举全国之力疏浚并连接了历代修建的河道,建成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南到余杭的隋唐大运河,既缓解了京城缺粮问题,也为远征高句丽做好准备。元朝定都北京后,即将运河由北向南取直走捷径,形成京杭大运河,运河始过聊城。明清时期,大运河屡经修整和疏通,成为连接南北的交通大动脉,但随着海运和铁路的兴起,漕运逐步衰落,及至1855年黄河改道,运河彻底南北断航。
我们一边唏嘘运河的兴衰史,一边踱入“水工科技”展厅,这里用图表、动画、模型等形式生动展示了航船南北通行的原理。大运河穿梭于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之间,而它们的海拔高度有50米的落差,所以船只要不断被抬升或降落,而承担此项使命的便是船闸,仅聊城段就设置了20个大型闸口,通过“二截一放”的方法解决了船舶逐级升降的问题,现今的三峡大坝仍沿用这种办法。
现在的大运河南段已恢复通航,而北边大部分河段仍处于闲置状态,主要源于黄河这只拦路虎。那为何古代能穿黄,现在怎么就不行了呢?主要源于黄河目前俨然成了地上悬河,解决方案也有,可以像南水北调东线那样从底部穿过,也可以如古代那般用船闸抬升,但都存在技术难题以及不经济的问题,所以一直处于论证阶段。
可我还是期盼着大运河有朝一日能全线贯通,人们能够乘船“烟花三月下扬州”,让乾隆爷“碧水悠悠流不尽,青山隐隐望中收”“轻风徐来波不兴,明月照水影分明”的诗句走进现实。在美好憧憬中,我和爱人的运河之旅暂告一段落,先回天津稍事休整,然后再从山东济宁接续下一段的旅程。
202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