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世界上有一种历史悠久、瞬间激情燃爆的舞蹈,肯定不是蹦迪,而是大秧歌。
铁岭的大秧歌是中华大秧歌宝库中的一绝。别人家的秧歌叫扭秧歌,铁岭的秧歌叫“八鞭八花”,如鞭之旋舞,花之绽放,好看到燃爆!以前每逢佳节或有啥欢喜之事,城镇、乡村,万人空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秧歌队身穿五彩服饰,手持一把扇子和一块手帕,腰间扎一条或红或绿的彩带,脚踩高跷,在众人的簇拥下,走上街头,扭将起来,加入大秧歌队列的男男女女,无拘无束的“浪着”、“逗着”、“戏着”、“耍着”。扭大秧歌的人们越扭越热烈,越扭越欢快,越扭越狂放,有一种狂放不羁的生命自由精神。期间,还要掺有叠罗汉表演,即女子踩在男子肩上,随着男子前行不断的在上面舞动手绢和扇子,更是惹来欢声雷动。
虽然那种万人空巷看大秧歌的场面已少见,但在龙首山上,还会看到一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在花样翻新的扭秧歌,每到这样的场合,你会情不自禁地跟着扭起来,那欢快的、热烈的场面让清汤寡水的日子有了活力、有了欢笑、有了滋味。
据考证,秧歌在中国已有千年的历史,明清之际达到了鼎盛期。清代吴锡麟《新年杂咏抄》载:“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东北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踩高跷等,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旧时铁岭人扭秧歌,一般都要化妆,脸上搽官粉,抹红脸蛋和红嘴唇。手中还要持有手绢、扇子、彩绸等道具。在鼓乐的伴奏下,列队而舞。为了协调秧歌队伍统一动作,每支队伍都设一名指挥,俗称“秧歌头”,又叫“领秧歌的”。早期指挥靠喊号,后来变成了吹哨,直到今天亦如此.
扭大秧歌,是人们精神的一种洒脱,一种进步,一种回归。当人们走进大秧歌的行列的时候,便忘却了被生计问题缠绕压抑的困惑,便自觉不自觉的实现了一种对现实的洒脱,当人们在大秧歌的行列中,欢乐地、尽情地、忘我地舞蹈着的时候,仿佛离开了生活的大地而飘飘欲仙,是那样的轻松、畅快和愉悦。
浪着、逗着、戏着、耍着是大秧歌赋予铁岭人的神气神,这八个字也是我们做众筹 的真经。想明白这一点,再大的事 都不是事!
一言不合就燃爆,咱铁岭的大秧歌,厉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