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家遗址位于临潼区渭河北岸的油槐乡白家村中,总面积约12万平方米。它是一处内涵单纯、文化遗物较为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距今约7000—8000年,属于“老官台文化”。
3月18日清晨,我独自骑车从渭南市区出发,跨过渭富大桥来到对岸,随后顺着渭河北岸的公路向西,不知不觉就进入临潼境内。公路两侧,各类村庄此起彼伏,当写有“白家村”三个字的牌楼,赫然呈现在眼前时,我顿时怦然心动!
白家村和渭北其他的村落一样,房屋修建得平平整整,不见一座突兀的高楼;院落顺东西方向排列,横平竖直的道路贯穿其中。成年人基本都外出务工了,村中留下的大多是老弱妇孺,所以远远望去白家村一片安静。
村子南侧不远处,高耸的渭河大堤,仿佛村庄坚固的城墙。施工的机械和车辆,在大堤上来来往往,他们正在忙着修建河堤路。未来这里也将和南岸一样,成为风光秀美的景观大道——
离开宽阔的公路,向南骑行一段,才进入白家村。询问任何一位村民:“村中是否有一处白家遗址?”他们都能准确地回答上来。我按照一位村民指引的方向,很顺利地来到村子南侧的遗址范围内。
在村中的路旁,随处可见侧面写着“文物保护区”的石桩。它们就像电线杆的底座一样,在村民的家门口外,一个接一个地矗立着。如此整齐排列的遗址标识,我还是第一次见到,令人叹为观止!
如果将地面上这些小小的标识碑比作一串串音符的话,那么安放在路口边上的两块“陕西省文物保护碑”,无疑是整个乐章的最强音了!这里在1992年4月20日,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直到近年才树立起石碑。
白家遗址在1956年被发现,1974年半坡博物馆进行试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先后于1982年、1983年发掘1000多平方米。发掘出土房址两座,均为不规则圆形半地穴式,居住面光滑平整,内有灶炕;灰坑35个,以不规则圆形和椭圆形最多;墓葬17座,多为长方形竖穴。
同时,出土大量的陶器、骨器、石器和蚌器等。陶器有圜底钵、圈足碗、三足钵和筒形罐、小口鼓腹罐等,均为夹砂陶,以红褐、灰褐色为主,皆为手制,陶胎多较厚,器表装饰多为绳纹。石器多为磨制,骨角器磨制较精细。
如今,这里早已恢复平静,看不到任何曾经的遗迹。村中的老房屋,依然不断地被废弃,新的活动场所又在陆续建成。当我看到高高悬挂的《白家村村规民约》时,小说《白鹿原》中的场景浮现在了眼前。
七八千年前,白家遗址上生活的人们,也许和今日白家村的村民没有任何关系。但是,无论是否流着同样的血,他们都生活在渭水之畔,被这片土地养育起来。因此,村庄还是那个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