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自卑与超越》一共花费了十几个小时的时间,这本书读起来,给我的感觉,就是晦涩难懂,每个章节,每个段落,不同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似乎都是乱的。
不知道是否有人和我有同样的感觉,我想大致因为两个原因:
- 外国人写书的思路,和中国人不同,思维逻辑不一样,解释一个观点的表达方式不同。又因为是翻译的原因,翻译也不一定能确保语句的通顺性。
- 自己的能力有限,读书太少,还达不到快速理解的能力,还需要多读,多练,快速提炼主题。
为此,我特意根据自己的理解,提炼了每一章的内容。
第一章 生活的意义
让自己变得至关重要,就要对他人的生活做出一定的贡献。
第二章 心灵与肉体
2-1 心理学是什么?
心理学所研究的范畴是:通过研究个体各种表情中所蕴涵的意义,找到合适的了解该对象的方式,并把他的目标与其他人的目标进行对比。
心理学是以个人对其身体印象的态度为研究对象的。
2-2 个体心理学是什么?
个体心理学以心灵及肉体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的。
个体心理学认为:当一个人定下自己的目标后,感情就绝对不会与其生活方式背道而驰,这个时候,感情会为了现实需要而主动去配合个体发展。
个体心理学更关注心灵的目标,而非生理的过程。
- 比如焦虑,关注的是焦虑的目的和结果,而不是焦虑对身体产生的影响。
- 习惯家庭呵护陪伴的孩子,焦虑的目的是控制父母。愤怒目的是控制某个人或者某一个场景。
个体心理学,研究的是以天生条件为基础,个人的肉体和心灵,如何利用这些条件达成自己的目标。
个体心理学注重的是了解合作能力的缺憾。
个体心理学,关注的是统一的心灵、是灵魂本身。研究对象是个体赋予自身及所处世界的意义,以及他们的奋斗方向、目标、生活方式。到目前为止,通过观察个体的合作能力来判断他们的心理差异,是一种最有效的途径。
2-3 作者对心灵与肉体关系的理解
2-3-1 心灵和肉体是一个整体,是生活的一部分。
比如安全感目标下,心灵肉体需要统一。受伤后,肉体会积极修复。同时心灵也会给予积极的支持。
2-3-2 心灵对肉体:
心灵可以为肉体设定下一步的行动方向。比如,人和动物,会根据预知的危险做出躲避的行为。
心灵可以激发肉体潜能,帮助肉体战胜一切困难,达成目标。
心灵对肉体具有支配作用,会决定肉体的行为,影响肉体结构,影响大脑等。
心灵通过将目标明确化,指导肉体的行为。
心灵通过个人情感,来具体控制肉体的行为,而个人情感主要取决于个体的生活方式及既定目标。生活方式+感情强化,可以支配肉体,产生行为。情感特点如下:
- 个人情感,取决于他为实现某一目标所选择的方向,及付出努力的程度。
- 情绪的格调也是固定的,不会因为外在表现,改变情感的本质。
2-3-3 肉体对心灵:
心灵只能在肉体所具有的能力范围内行使指挥的职权。比如,就算想要登月,肉体也没有这个能力,无法做到。
肉体的活动、表情等,也可以反应出心灵所设定的目标。
第三章 自卑感与优越感
3-1 自卑情结是什么?
如果在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时,一个人感觉自己无能为力,由此产生的情绪就叫作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眼泪、愤怒、歉意等。
3-2 面对自卑情结,人们常见的表现
3-2-1 一般人的表现
极力否认
想方设法消除不好的情绪(因为没有谁能够长久地忍受自卑的困扰)。
寻找优越感来补偿自己的情绪。这样做往往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将真正的问题掩藏起来
3-2-2 精神症患者的表现
大部分精神症患者都有自卑情结
不承认自己有自卑情结,有些甚至会极力否认这一事实,认为自己比周围的人都要有资本骄傲。
通过缩小自身活动范围的方式来避免与情绪的全方位接触。他想要把自己限制在自己能够主宰的环境中,从而远离各种现实问题。限制自己的行为,避免跟整个环境接触。
神经病患者的共同特征,他们自认为选用了最正确的方法。我们需要改变的是他们的目标。这个目标一旦发生变化,他们的心态和行为也会进行相应的调整。他们会用新的态度和方式来对待新的目标。
3-3 如何解决自卑情结?
找到引发自卑情结的关键问题加以解决,而不是表面的症状。
一般的治疗,指向的是病症本身,个体心理学更关注背后的目标,关注于找到他所定目标与其追求的优越感之间的联系。病症只是个人为了目标而选择的某种方式而已,治好了这个病症,在他目标不变的前提下,还会选择其他病症。
通过合作可以有效解决自卑情结
- 人类却比其他动物更加需要合作,若是缺乏了合作,就只能被环境所限制,只有与人合作,我们的奋斗才是充满希望并且有意义的。
- 只有那些在为自身奋斗的同时可以有利于他人的人,才足以对付并解决所有的生活问题,他们前进的方式也是对他人有益的。如果我们采取这样的方式为人处世,就会发现,我们可以轻易地让他们悔悟。合作是人类最大的共同点,也是人类衡量价值和成功的基础。
3-4 人都会追求优越感
对优越感的追求中,努力成为神,是所有人追求的共同目标。
我们是永远无法达到生命的终极目标的,完美的环境中,一定是非常枯燥无味的。生活的乐趣主要是来自对未来的不确定。
每个人都想要获得优越感,都会树立各自的目标。目标的建立是以个人生活意义为基础的,它存在于个人生活方式之中,目标就隐藏在其中,而并非清晰地呈现在外面。我们就像黑暗中的瞎子,凭借感觉逐渐找出确定的答案,而非通过精确的计算得出最终的结果。
没有谁能够清晰而准确无误地描述出整个目标。一个人会不断靠近他的目标,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他都会想方设法实现他的“生活意义”和他争取优越感的“终极目标
第四章 早期记忆
4-1 如何了解一个人?
人的人格,可以从追求卓越的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上,有所体现。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某人的语言、思想、感觉或行为来研究其人格。
我们很难完全了解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保持对他人的兴趣,与他人保持合作,不断的实验与尝试,才能找到人格的整体。
4-2 记忆是了解一个人的很好的切入点
人类的记忆是最能显露个人心灵秘密的。记载着他自认为重要的事件。有助于实现个人目标,并按照旧有经验,来对付即将发生的事。
个体依靠记忆来调节情绪,比如遇到困难时,忧郁的人,会回忆起不好的事,进而更加忧郁。乐观的人,会回忆起好的事,让心境平和下来。
4-3 早期记忆,更为重要,对一个人的影响最大。
早期记忆很重要。人现有的目标及生活方式,受早期记忆影响很大。在记忆中,最关键的是他能够回忆起来的最早的事情及他所采取的描述方法,这是一个人人生观的雏形。能够看出他发展的起始点究竟是什么。
第五章 梦
5-1 梦是什么?
梦是我们心灵的一种创造性行为,人类希望通过梦,来指引未来、分析运势。
5-2 弗洛伊德学派及个体心理学派,对梦的异同点:
弗洛伊德学派 | 个体心理学派 |
---|---|
梦也是有意义的,只要我们进行科学的理解 | 同意 |
潜意识和意识是相反的,梦所遵循的规则也是和人类白天的心理活动相悖的 | 不同意:熟睡和清醒,白天的思维和夜间的心理活动,只是一种事物的两种形态,不是对立关系 |
重要的是潜藏在梦中的思想,而不是梦本身 | 同意 |
构成梦的元素主要是隐喻和符号 | 同意 |
无 | 了解一个人人格的惯性及他在各种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致性 |
5-3 通过描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引出梦是自欺欺人的核心观点
当我们的生活遇到了困难,无法解决时。我们渴望解决问题,但又不想要改变生活方式。那么,生活方式就会主宰我们通过梦来解决问题。
通过梦,我们可以免受现实的限制。
通过梦,我们可以选择,不改变生活方式,就可以解决问题,收获成功。
通过梦,我们可以躲避常识,借助隐喻,将毫不相干的事情关联起来,使我们产生期待的感觉。
总之,梦就是可以让人在不改变现有生活方式的前提下,收获到解决问题的感觉。所以,梦就是一种自我欺骗,用来强化自己的生活方式,是一种缺乏勇气的表现。
第六章 家庭的影响
6-1 母亲角度如何教养孩子。
6-1-1 正确的教养方式
发自内心地对孩子感兴趣,竭尽全力地获得他的信赖,并维护他的利益,让孩子对自己产生依赖。
引导孩子对父亲的关注和兴趣,还要让孩子对社会生活产生兴趣,并喜欢与其他孩子、朋友、亲戚等交往。
6-1-2 错误的教养方式
认为孩子是自己的一部分,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过度的控制孩子。
过分强调自己和子女的关系,让孩子忽视与其他人的关系。
6-2 父亲角度如何教养孩子
6-2-1 正确的教养方式
以合作者的身份,面对于妻子、子女还是社会,平衡好:职业、友情和爱情。
找到能够贡献自己力量的职业,作为孩子的榜样。
表达对另一半的喜爱。
在家里的大事小事上,充当顾问的角色。
6-2-2 错误的教养方式
体罚孩子。
贬低妇女对家庭的重要意义,因自己赚钱多而自大。
对妻子过于甜蜜,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被忽视,引起妒忌心理。
6-3 家庭角度如何教养孩子
6-3-1 正确的教养方式
把家务看做是对家庭的贡献。
把婚姻看成是合作。
让孩子明白,家庭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上有很多值得他去珍惜的好朋友。
在性教育方面,要了解孩子自己对什么有兴趣,并且回答他们正在思考的问题。
6-3-2 错误的教养方式
把做家务看成一种苦役,当做是某一个人的义务。:会让孩子不能很好的与他人合作。
父母其中一方,想要在家庭中做主宰,控制所有人:会让孩子也会学着这样做
以任何一方的名义来威胁孩子:会让孩子对其产生恐惧,疏远。
父母在家庭中太凸显自我:会让孩子觉得自卑,怎么都不如父母。
在他人面前过度凸显孩子:会让孩子过度追求优越感,也会让其他孩子对他有所疏远。
在性教育方面,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让孩子接受我们自以为正确的观点:会激发孩子不恰当的好奇心,对这件事的态度也不会很严肃。
6-4 不同出生顺序的孩子的特点:
6-4-1 长子:
开始,受到所有人宠爱,突然,有人来分走了他的宠爱。容易感觉自己地位受威胁,转变为问题儿童。
喜欢谈论过去,比较怀旧,对未来悲观失望。
父母对此,需要给他足够的关爱,并在新生儿出生前,就培养其与人合作的技巧,培养他保护和照顾他人的特质。
6-4-2 次子:
比长子更易与人相处,通常会比长子更加优秀。
次子会想方设法超越长子,一旦双方产生这样的竞争关系,无论哪方胜出,都会对另一方造成很大打击。因此需要培养他们合作,而不是竞争。
6-4-3 最小的孩子
身份的特殊,会让其受到所有人宠爱,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不向任何人低头。往往会是最成功的人,成为家族的栋梁。
胸怀大志,尽全力赶在其他孩子前面。但通常会有懒散的毛病。因为人有野心,但如果失去了信心,很容易走向懒散。
在任何方面都想比别人强,不想受任何人控制。
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将父亲看做是竞争者,想要超越父亲。
6-4-4 独生子:
与长子类似,对年长的人感兴趣,希望得到所有人的关注。
周围人如果小心翼翼的照顾他,会对其成长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