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设计(一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朗读课文,体验“一滴水”的奇幻旅程。

2、过程与方法

以标题猜读带动全篇,以不同形式的朗读品味语言,体会课文新颖的构思、独特的视角。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丽江的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情,感受其美丽、淳朴、厚重、和谐。

教学重点:理解写法,体会情感;

                    反复朗读,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

课前聊一聊:老师近几年喜欢上了旅游,每年暑假都会选择一个向往的地方看一看。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些地方?旅游中你想去看些什么呢?

(通过聊天,在心理上亲近学生。更重要的是,引入“游记”这一话题。慢慢开启感受之旅,学生会说看自然风景,古老建筑,玩好玩的游乐场,吃好吃的特产等,当然如果再有学生能关注当地的历史、文化,就是高水平的“游”了。)

如果游玩后,老师让你写一篇游记。你会给文章起个什么题目呢?

(学生可能会说“游……”“……游记”“记一次难忘的旅游”等,从而引出阿来游丽江后写的游记,标题是——《一滴水经过丽江》,让其初步感受作者的独特想象和新颖角度。)

(一)猜读标题,思考为先{读题目}

关键词:猜读

从题目中,你读出了什么?又有哪些想知道的?

一滴水——经过——丽江,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笔板书。自读课文,必须姓“自”。老师也只是起“穿针引线”的作用。自我提问,自我思考,是学生缺失的重要能力。一个能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生,必然有良好的思维能力。而研究透了标题,就弄懂了作者写这篇游记的所有问题。当然,也初步学会了有关游记的“方法和路径”。

预测:1、作者为什么要用一滴水来写?2、是怎样经过的?经过了哪些地方?3、丽江是个怎样的地方?到底有多美?文章写了丽江的哪些方面?

(二)朗读课文,标出地点{觅游踪}

关键词:经过

朗读课文,并结合阅读提示,勾画出相应的表“一滴水”经过“地点”的词语。

教师板书“游踪”图。

观察简图,明确作者写作的不同视角。(俯视、仰视、平视;远观、近观)

“阅读提示”这样的助学系统,是统编教材对于自读课文的一个良好导航,也理应成为学生阅读的一个重要依托。但,老师不有意识地引领,很多孩子是从来不看的,这就失去了教材助学的意义。就此文而言,阅读提示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清晰地呈现了作者的游踪。这就为学生节省了时间,也明确了教学目标的重点不是梳理游踪,因为“游踪”是所有游记作品共同遵循的写作路径。这就提示我们应该去文中探寻更重要的东西。——此篇游记不同于其它游记的独特之处。

明确一:游记必须有“游踪”,

                有不同的“视角”。

(三)跳读课文,品味语言{探方法}

关键词:丽江

在不同的地方,“一滴水”看到了不同的景观。你知道作者最喜欢哪儿吗?

森林、田野、村庄、树、花、城、山、人,街道、水车、玉河、小店、文字、院子、果园、田地、金沙江……

描写景物,抒写感受是游记的重中之重。此文写景大部分是“白描”,几乎没有具体细致的特写。但但行文语言处处富有诗意,这和作者阿来写诗出身是密切相关的。所以,让学生发现四方街的特色,通过读和品,去感受诗意的语言,就是其中的重点。

如语言的诗意:如连续使用“看到了”,长短交错,有弹性。连续的“两想”“三被”,强烈表达愿望。结尾处“我来到”“我知道”“我终于”,抒情味见浓,无限欢欣。

明确二:游记重点是描写景物、表达情感。

(四)再读课文,比较追源{研妙处}

关键词:一滴水

能不能把标题中的“一滴水”换成“一只鸟”“一片云”?这个问题有些难度,需要学生探讨。

通过比较,从而明确作者写作的高明之处,这也是阿来不同于其他人的地方。引入作者是为小孩子写这篇文章的背景,进一步体会作者的童心童趣。

第一人称的口吻,拟人化的身份,增强趣味性;

丽江以水见长,是符合描写对象本身的;

能跨越时空,看到古城到现代的历史变迁;

获得了自由的视角,全面灵动;

明确三:游记要有新颖的构思。

“'两万'的关系,'读万卷'应该在前,'行万里'应该在后;不然,只是走了路,爬了山,还是写不出好的游记来。”              ——作家孙犁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