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迟子建,本书曾获第七届矛盾文学奖
这本书是今年暑假读完,记得当时看过之后还专门查了鄂温克族人民的生活,也知道本书的主人公“我”有一个原型——百岁老人玛丽亚·索,被世人成为“中国最后的女酋长”。
全文一共四大章节,即清晨、正午、黄昏、半个月亮,即是从早到晚一天时段,也是“我”从年幼到年老的一生所历。通过“我”将近一生的经历,讲述了我国少数民族鄂温克人解放前后的百年沧桑。
清晨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瘢痕。
黄昏 希楞柱里暗淡了,看来是黄昏的时候了。火塘散发的暖流和昏暗了的天光,让我和我的故事都要打盹了,我想我该出去透透新鲜空气了。
读书,带给我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了解现下生活环境之外的事情,体验没有过的体验。《额尔古纳河右岸》在这方面很好地满足了我的好奇心,比如他们的语言,像是乌力楞(子孙们,我自己的理解是部落下的分支,即一个部落会有几个乌力楞)、额尼(母亲)、乌娜吉(女儿)……又或者一些民俗文化,希楞柱(鄂温克人放牧时住的帐篷,松杆剥皮,削尖一头,然后支成圆柱形,盖上兽皮)。令我最感兴趣的是他们的萨满,每一个部落里都会有一个萨满,“我”所在的部落就是先是大伯担任,然后又是弟媳。在没读过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以为萨满是一种非常神秘的存在,但是通过这本书又了解到,他们确实是有一些神秘的力量,但也是作为人的存在,也是有着他们普通充满烟火气的一方面。
除了鄂温克人他们自身独具特色生活之外,关于历史的大环境作者也是有涉及到,例如抗日时期,“我们”乌力楞的人离开营地,被日本人抓去受训;例如新中国成立后,部落的人在被要求迁到山下居住。这都令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我,从某一角度增加了对那个时代的认知。
读书就是一点一点地充实我们的认知,古今中外,有广度有厚度地丰富自己的所识。
图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