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匆匆,茫茫人海,相遇相识显得异常奇妙,加入新网师再到认识郝老师,我觉得这是2022年中特别幸福的一件事。
我一人看书时速度是时快时慢,主要是根据书的类型以及书中的内容。我大致将读书的速度大致分了三个类型:速读、慢读、先快后慢的读。读郝老师的这本书属于第三种,先快读是因为喜欢读无法停下来,再慢读是因为值得反复去品读。
一、认知模式的改变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认知模式”这个词语是没有清晰的概念的。读完第一节我就被郝老师的这段话吸引住了,郝老师说:“认知模式是一个人思考、行为的发动机,是观察、认知世界的眼镜。人与人的不同根本上是思维深处认知模式的差异。认知模式不变,自我的认识和行为就很难改变。教师专业发展,除了必要的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改变认知模式。”这一段话我是读了很多遍,我认为认知模式是人对事物的看法,而且认知模式决定了自我认识和行为。比如在阅读方面,我之前并不是一个酷爱读书的人,从小读的书也比较少,自从走上教师这个岗位我才开始大量的阅读。记得有一天我走进附近的悦书房,看到满书架的书,我的内心就有一种强烈的声音:我要读书!我要读书!这种强烈的声音促使我开始了真正的阅读,这或许就是阅读的觉醒,也就是郝老师提到的自我的认识。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才能持续的阅读、沉浸式阅读。在阅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改变自己对工作的认知模式。
2、 专业动力的来源
我是2017年进入教育行业的,最近对专业这个词特别感兴趣。郝老师在书中提到一个自己的思考:教师专业学习的动力是什么?我相信的就一定是真的吗?符合我的利益就一定是对的吗?如果能这样思考,就是对自我中心这个认知模式、根本信念的突破。看完这一段话我在想:我的专业动力是什么呢?郝老师提到两种共识:一是自我的学习提升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另一个是学习是为了自己,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成长。我想我的专业动力有第一种的“更好的培养学生”,也有第二种的“为了自己,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成长”。
作为教师,孩子、学生和家庭真的就是我们的全部了。除了日常的教学之外,就是琐碎的生活了。我大胆想象了一下:如果我不学习,我会干什么?可能会不停的追剧,可能会不断的刷视频,可能会和同事海聊,轻松而悠闲。可是我已经习惯了忙碌的生活:读书、听课、打卡和网络上的老师们交流。从未感到辛苦,因为喜欢做就不会感到辛苦。在忙碌之中学习,最终是为了自我的幸福,为学生与为自己是统一的。
后记:写完上面的文字,我的内心舒畅了很多,好像在与内心的自己对话,又好像与郝老师交谈,我享受着这一切。
(2022年4月26日星期二 合肥市马岗实验小学 董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