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用吗,对于这个问题,相信很多人都会露出鄙夷的神色——这还用问吗?读书当然有用了!但倘若把读书的范围放大,这书也包含功课以外或者本专业以外的书,相信不少的人也会露出鄙夷的神色,你说的是那些闲书啊,那有什么用?或虽认为有用,却也只限于口头上的赞同,属于那种“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类型。
但无论专业之内的书籍还是所谓的闲书,却都是实实在在的有用,这是毋庸置疑的。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无车毋须恨,书中有马多如簇。
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
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帝也曾作《劝学诗》诫勉后人,虽有其政治目的在,但也恰恰说明了读书不容小觑的作用。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共和国的奠基人毛泽东在1939年5月20日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也曾这样教育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在那炮火纷飞、战机稍纵即逝的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对“经常以工作忙、没有时间为借口而不愿读书”的党员干部提出“用‘挤’来对付忙”的法子。想一想,读书在伟人眼中是何等的重要。
其实,毛泽东的一生就是用“挤”时间来读书学习的。据记载,毛泽东最后读书的时间是1976年9月8日5时50分,在全身布满多种监护抢救器械的情况下读了《容斋随笔》7分钟,十多个小时后,一代伟人与世长辞。毛泽东同志这种活到老、“挤”到老的读书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政治家如此,科学家亦如是。
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里的牛顿,十四岁的时候被母亲所迫跟随家中的老仆人每天外出经商。但喜欢读书的牛顿每天都走到半路的一个篱笆下就停下来——他让老仆人独去,自己在篱笆下读书,下午老仆人回来时再一同回去。就这样,日复一日的篱笆下的读书生活,竟也让牛顿其乐无穷。
“年轻人相对浅薄的阅历,可以用阅读弥补。读得多、懂得多,思考多,能够产生更大的求知欲。找到问题并攻克之的快感,和在书中找到颜如玉和黄金屋是一样的。”遗传学家、西湖大学副校长许田就是从名人传记中、从别人的故事中,找到自己的道路;从专业读物中、从科幻武侠中探寻自己的科研方向。回望青年,许田曾在校图书馆里花一个月看完了金庸的全套武侠。他喜欢阅读快意恩仇江湖中的善恶分明、因果有报,也被郭靖、令狐冲等主角“有志者,事竟成”的成长历程所激励。他正是从人物传记中找到了精神支撑,从专业文献中蓄力了科研能力,从武侠和科幻小说中感受到轻松愉悦……正如采访他的《浙江日报》的记者所写的那样:阅读有多广 世界就有多大。正是读书成就了这位大家!
也许有人说,科学家搞学问的当然要读书了。那商界的大佬是不是只知做生意赚钱呢?
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2018福布斯中国400富豪榜以1566.3亿元排名第四的王健林从小都爱读孔孟之书。就是那“把书籍视为毒草”的文革时代,他也能想尽办法“坚持每年读几本书,而且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习惯”。
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父亲是一名木匠,母亲则是当地生产队妇女队长的新东方董事长、总裁俞敏洪是出了名的手不释卷,历史书、哲学书、小说、现代商业,他都爱读。他说:这些“看似和你的生活、工作不相关的书,往往能在未来的某一天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连续15年都是华人首富的李嘉诚尽管每天工作16、17个小时,晚上也会坚持看书,即使睡不够、晚睡,也一定会至少看1小时书。看书可以给人提供很多生活之外的见闻,可以把人的世界拉宽,把人的眼界拉远。李嘉诚感受如斯。
就是曾经不爱读书的马云也在2019年新年计划中订下一年读100本书的目标。他的突然转变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有很大关系,马云曾在去年感叹:“我每天都睡不好,我每天晚上都在担忧我的公司没有跑得够快就会被别人所淘汰了,就会在这个竞争当中掉队了。”
——是读书成就了这些伟人、科学家、商界精英,况我们凡人乎?
也许有人会说,我就一小民,生活能平安,四季有饱暖,钱财够用度,儿女知孝顺,心情好顺畅就OK了,平时劳什么神,费什么劲去碰那劳什子!
可是,如果没有那“劳什子”,你怎么能“OK”呢?——靠着学生时代的那点可怜的积累,你怎么能应付得了这瞬息万变的世界?在知识爆炸,信息爆炸,各种事物快速更新迭代的当今社会,不读书就会落伍,不读书就会被淘汰,不读书就会与这个世界的“恍若隔世”!(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