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校听课评课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

        一、问题诊断:传统听评课的三大桎梏

      在乡村小学教研实践中,听课评课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环节,长期陷入低效循环:

      1. 形式化评课,深度缺失

        评课环节常止步于“教学目标明确”“教态自然”等表层评价,缺乏对学生学习行为、思维发展、课堂生成性问题的深度剖析,难以触及教学改进的本质。

      2. 教师被动参与,畏惧丛生

        授课教师常被置于“被审视”地位,评课者多以权威姿态单向指摘,导致教师对公开课产生焦虑甚至抵触,部分教师坦言:“宁愿上十节常态课,也不愿被评一节公开课。”

      3. 研训脱节,成长断层

      理论学习与课堂实践割裂——教师阅读写作匮乏,专业书籍尘封案头;教研活动零散碎片,评课后缺乏持续跟踪,改进建议往往止步于口头,未能转化为教学行为革新。

      二、范式革新: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

        陈大伟教授在《观课议课与教师专业成长》中提出的“量表式议课”模式,为乡村教师发展共同体建设提供了破局思路:

      (一)重构教研逻辑:从评判走向共建

      传统评课:聚焦教师“教得如何” ,单向评价授课者 ,结论性评判 。

        观课议课新模式 :聚焦学生“学得如何” ,平等对话共研教学现象, 过程性探究教学逻辑。

    (二)关键操作路径

      1. 量表导航,聚焦真问题

      (1)设计课堂观察量表:师生互动频次、学生参与深度、认知冲突解决路径等;

      例:观察“学生提问质量”时,记录“问题类型(记忆/理解/批判)→ 教师反馈方式→ 学生后续反应”。

      2. 平等对话,激发反思力

      议课三步曲:

      描述现象(“我观察到第15分钟,小组讨论时3名学生沉默”)→

        询问意图(“您设计这个环节时希望达成什么目标?”)→

      协商策略(“如果增加任务分层卡,能否激活沉默者?”)

      3. 读写研融合,滋养专业自觉

      共读:精读《观课议课》等著作,理解“描述性议课”“教育假设检验”等工具;

      共写:基于课堂观察撰写“现象-归因-对策”反思札记;

      共研:以“问题解决”为导向,集体设计下一轮教学改进方案。

      三、实践愿景:构建“研课共生体”

      在乡村学校资源有限的语境下,“观课议课”模式通过工具赋能(量表)、关系重塑(平等对话)、行动闭环(读写研一体),推动教师实现三重转变:

      角色转变:从“被评价者”到“课堂研究者”;

      思维转变:从“求安全表演”到“敢暴露真问题”;

      文化转变:从“孤立竞争”到“合作共生”。

        我们学校上学期试行量表议课后,教师主动开放课堂比例上升40%,一位曾因评课焦虑的教师坦言:“现在议课是在帮我看清自己看不见的课堂盲区,这份安全感来自共同成长的信念。”

        破解乡村教研困局,需以观课议课为支点,以读写研为纽带,将教室变为“专业生长的田野”。当教师从评判枷锁中解放,在共同体支持下勇敢解剖课堂、协同迭代教学,乡村教育方能跨越“有课上”到“上好课”的专业鸿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