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结合这篇文字来拆解家庭教育中常见的三个观点:1.父母一个黑脸一个红脸。2.不许哭,特别是男孩子。3.子不教父之过。以上三点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是否认同?
第一个观点:父母一个黑脸一个红脸。《IBM经理人谈育儿》文中提出的观点:父母是一个整体,互相补充。黑脸红脸意味着父母中的一方是严厉的,给予处罚的,另一方是给予安慰的。那么孩子势必与总是严厉的一方不会有很亲密的情感链接。我很认同文中说到父母应该是一个整体,孩子们从爸爸妈妈那里获得的生活观念、做事原则、处事方法应该都是一致的。既然如此,也就不存在黑脸红脸的角色差别,父母都是榜样,都是准则的维护者和生活观念的引领者,其乐融融才是家庭互动的主旋律。
第二个观点:不许哭,特别是男孩子。眼泪被认为是懦弱的表现,哭会牵扯或者加强父母的情绪感受。文中认为“男人从小就被灌输要独立,不能轻易流露自己的感情。总是回避自己真实的感受,会带来许多问题”。我女儿算是个“会哭”的孩子,孩子爸觉得她是个“爱哭”的孩子,而且特别抗拒孩子用哭表达情绪。我却有不同的感受,我会通过眼泪流动情绪,难过了伤心了我会哭,或者喜极而泣……眼泪是生而为人表达情绪的方式之一,无须定义它的好坏。当然,恰当的表达感受还有别的可以选择的方式,比如恰当的语言。总之真实而恰当的表达感受是大人和孩子共同的成长,大人是主导,能够带给孩子良好的参照。
第三个观点:子不教父之过。孩子是教出来的,那么如何教,是批评责难还是指教引导?在延续下来的教育观念里我们是否看到可能存在的认知偏差!孩子真的哪哪儿都不好吗?文中提出“作为家长我们往往只看到孩子做的不对或不好的那一点,却忽视了孩子许多做得好做得对的地方。这好比一座冰山,孩子做的不够好的地方也许只是露出海面上的那一点,却被家长反复强调,而做得好的地方却是海底下巨大的冰体,家长看不见也不提及。”总看到孩子没做好的家长是否有对未来未知的焦虑,担心孩子不够好,对孩子严格的挑剔里是否藏着我们自己消极的心态。聚焦孩子的优点,强调孩子的长处,给孩子种下一颗肯定自己,自信的种子,信任孩子美好的未来胜过打压孩子天真的现在。
文中最后提到“真正的爱与满足”——每天需要给予孩子哪怕半小时的关注和陪伴,眼睛看着她,耳朵听着她,给予充分的回应,孩子会感受到真正的爱和满足。
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只是可能会错误的表达爱,或者不经意的忽略正确的表达爱。我们也在成长,我们会越来越懂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