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晓玲分享第343天(20231013)
# 好的关系能够接住彼此的坏脾气
发脾气可能是在表达爱。如果我们跟一个人不亲近,肯定不会去对他发脾气。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在攻击你的时候,往往是在对他自己进行攻击;一个人在嫌弃你的时候,有可能是把对他自己的嫌弃投射到了你身上。
还有一种可能,一个人发脾气的时候,有可能只是在强迫性重复他原生家庭中父母那种总发脾气的表达方式,而这一次,他在潜意识里可能希望你能够和他的父母不一样,你们能够创造不一样的夫妻关系。针对这个改变,他自己很无力,他只是在重复,而将改变的期待放在了你身上。
举个例子,在你丈夫小时候,他妈妈经常和他爸爸吵架,而每一次爸爸对妈妈发脾气,妈妈都会针锋相对,然后像个受害者一样默默地哭泣或者抱怨。所以,你的丈夫就在和你的关系中强迫性重复了他爸爸的模式,其实他做这种重复是在潜意识里渴望妻子能够看到他内在的焦灼,帮助他去改写曾经的故事。如果妻子在丈夫发了一通脾气之后,还能对他说“你是不是心里有什么烦恼?”,或者比较理性地去跟丈夫讨论,帮助他消除内心的一些焦虑或是压力,那么妻子的做法就完全超越了丈夫的父母,这个模式就超越了丈夫原生家庭的模式。
人与人的关系里,出现坏情绪是很常见的,我们自己接不住的时候,就会把坏情绪扔给对方,然后对方接不住的时候,又会扔回来。这种扔来扔去到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到有一个人可以接住坏情绪,并且消化它,再把它还给另一个人的时候,这个过程就可以停下来了。
“接住坏情绪,把它消化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举个例子,孩子摔了一跤觉得很疼,妈妈走过来帮孩子拍拍身上的土,然后说“你摔了一跤,很疼是不是,还有点害怕,没关系,妈妈抱一下,下次走路小心一点,可能就不会摔跤了”。这么简单的对话其实就是妈妈在接住孩子的坏情绪,妈妈在自己人格的支撑下把这个坏情绪消化掉了,而不是暴怒并指责孩子,将摔跤引发的坏情绪又扔给孩子。
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过程,妈妈和孩子之间进行这种互动,可以让孩子习得处理情绪的能力。而两性关系中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都是孩子,我们都没有一个能够帮助我们消化情绪的“妈妈”,而我们又非常渴望在关系中找到一个新的理想“妈妈”,所以我们会发脾气。
因此,当对方对你发脾气的时候,你要能去理解对方不是针对你,不是因为你不够好,也不是因为他不爱你,他很可能是在对自己发脾气。
可能他工作中遇到了一些问题,或者他觉得自己达不到你的期待,或者他也解决不了生活中婆媳之间的矛盾,还有他自己的很多难题,包括中年危机、俄狄浦斯冲突等等。当他对自己有很多攻击,然后两个人因为一些生活琐事而发生争吵的时候,他就会把这份攻击自然而然地扔给你。
如果我们可以意识到别人对我们发脾气或者说一些负面的话,并不是因为我们很差,我们就能稳住自我认知。当我们的自我价值比较稳定的时候,我们就能够腾出两只手去接住对方,尝试着在某些时刻做对方情绪上需要的那个“妈妈”,帮对方去消化负面的东西,去理解他、安抚他,去告诉他没有关系。而对方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不一样的体验。当然,这是相互的,对方慢慢也会学会这样跟你沟通。
当我们去理解、去看到这个部分时,我们就完成了“心智化”。心智化是一种能力,意味着能共情和理解自己,也能共情和理解他人。我们的心智化能力越强,我们就越快乐,我们在两性关系中的情感流动就越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