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写词语。要求:每次报两个词,只报一次。
第一组词:车盖 盘盂 挑一个同学写在黑板上。指名到台前用手比划什么是车盖和盘盂,让学生明白车盖大盘盂小。
第二组词:沧沧凉凉 探汤 指名黑板上写。师问,你会用哪个词形容夏天?哪个词形容秋天?让学生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强调“汤“是热水,联系到词语——赴汤蹈火 固若金汤。
二、理解课文内容。
1.老师在两组词语中间画上横线,问: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第一组词是形容太阳的形状,第二组词是形容太阳的温度。
师生配合读。师说:一小儿从形状的角度观察太阳,他发现……学生读书中相应句子。师:一小儿从温度的角度观察太阳,他发现……学生读出书中相应句子。(多次读)
2.老师又将车盖和沧沧凉凉连在一起,盘盂和探汤连在一起,问:同学们又发现了什么?
车盖和沧沧凉凉写的是日始出时的太阳,盘盂和探汤写的是日中时的太阳。(用上面的方法,师生配合读。)
这一步使学生明白,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到的现象也不同。
3.老师擦掉黑板上的车盖和盘盂,请学生在擦掉的位置写上“远“或者“近“,并且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用同样的办法,擦掉沧沧凉凉和探汤,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明白同样温度的物体,离得远就凉,离得近就热。
这是两个小儿的结论。学生找出书上的原句,用同样的方法,师生对读。
4.课堂进行到这里,学生们明白文中两小儿的两次对话。一次是结论,一次是说原因。老师变换方式和学生反复对读。(老师说原因,学生说结论或者老师说结论,学生说原因。)
5.理解“辩斗”
学生初步理解是争论,辩论的意思。老师让同桌分角色朗读,再次体会辩斗的意思。学生和老师表演辩斗,让学生更深刻体会,两小儿不只是用嘴巴在辩,是用事实在辩,用理由在辩,用思考在辩。
6.问学生:你喜欢两小儿吗?学生回答: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不畏惧,坚持自己的想法……(由于有了上一步师生共同表演辩斗的过程,在这一环节,学生的思想认识顺理成章。)
7.学习最后一段
师问:对于孔子,你了解哪些?学生发言。
老师和两位学生再次还原辩斗的过程。师说:面对两小儿的问题,孔子也无法决断,此刻他又会怎么说,怎么想呢?让学生写一写,再说一说。(这一写的环节学生们从不同角度思考,进一步感受了孔子的人格魅力,还原了一些孔子的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是孔子的大智慧。至此,课文精神得到升华,课堂戛然而止,留给学生更多不同的回味。)
【反思】
1.这节课设计感非常强。每一步设计,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缺了哪一步,后边的环节学生理解起来就有困难。名师的备课功底真是了得,能从课文中找出关键词,发现内在联系,以此为线索来串起整节课的教学。例如开头听写的两组词语,正是这两组词语串起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2.反复朗读,从读中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这篇文言文老师没有讲意思,没有让学生翻译。就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师生对读,学生就理解了每一句话的意思,同时也完成了背诵的任务。这一点让我明白了,教文言文是否真得让学生翻译?也许多读是很好的理解途径。
3.学生对文中人物的感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没有强硬的灌输和硬塞,这是因为有了前边充分的铺垫。这也是我深受启发并以后努力学习的地方。
4.老师语言幽默,善于卖关子,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同时老师课堂语言简练,语速缓慢,吐字清晰。这些基本功需要日后日积月累,不断提高。
集名家智慧,开自己愚钝。学然后知不足,所以学习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