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看过帕尔默《教学勇气》书中曾描述一个场景,在一所著名大学的研究项目中项目开展的学校教师不停的抱怨学生质量太差。他说这些教师的话,就如医生在说不要再把有病的病人往我们这儿送,我们不知道拿他们怎么办,给我健康的病人,以便使我们看上去像医生。
这个比喻十分真切,相信你是教师,也是醍醐灌顶,让你不得不从中思考,教师真正的意义是什么,医院里医生护士都对都会对病人进行会诊,反复研究,对症下药,但教学中,相反的,不少教师不少研究学生的情况,再来教学,而往往是从教师本位出发,来形成教学方式。
孔子有云:因材施教,此前提示我们对“材”的判断是准确的,现实呢,我们为对“材”充分研究即展开“教”发现不对了,在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来调整,才让他们按照“教”的方法走下去,是不是很不合理?浪费资源,更重要的是牺牲了彼此重要的机会。
那么对学生该怎样做好“理解”“诊断”呢?
在课堂前上课的过程中,亲切的称呼学生。
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在课堂气氛沉闷或紧张的时候,能够用言语笑声亲切的语调进行及时的调整,营造安全而轻松的氛围。
在学生心里压抑或情绪低落的时候,教师能敏锐的捕捉并适时的用语言给予激励。
教师在课堂中适当的用一些肢体语言和学生进行沟通。
在学生思考问题的时候提供足够的时间等待学生回答问题时,总是用期待的眼神看着学生耐心认真的倾听,对他表示尊重和鼓励不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
在学生没有理解教师的指令或回答错误或不能回答的时候,采用重述问题解释问题转化的策略,没有侮辱性语言。
在学生表现出正确的行为时,教师使用有意义而非评论性的口头表扬,促进学生的继续学习行为。
课堂上涉及课堂纪律的话题是正面的表述和期望。
在合作学习中,帮助学生发现获得同伴认可的策略,让学生很有很强的自信心。
在和学生个别谈话的时候,采用积极对话的策略,将学生的成功归因于他们自身的能力或努力,将学生的失败归因于偶然事件或外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