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章中斜体代表引用(搜来的文字、别人的文字或自己之前的文字)
9月5号去中山公园看金鱼展,去之前就已经想好了发文的题目——《中山公园观鱼、赏花、吃包子》,看金鱼之外还想去唐花坞看花儿(因为唐花坞是单独收费的,所以之前很多次去听音乐会都没有进去),没想到的是唐花坞闭展改造。
虽然花儿没看成,却意外的进了来今雨轩喝茶(这里通常需要提前预约或者到了之后线上排队,不是那么容易进,我去之前也只想着在外卖窗口买包子),买了个文创本子、盖了店里的章,然后回家越看越喜欢,想要再买了送人,同时还萌发了一个想法,于是决定再去一次。
本打算9号就去的,周末看天气预报说有雨,祈祷天气预报不准,结果准了,早上特意早起了一会儿,推开窗户就看到在下。虽然10点左右停了,但想想出门要到处踩水,我还要背一堆东西跑好几个地儿,算了,晚几天去正好再好好规划一下。
第二次去是有更加明确的目的的:1)来今雨轩买本子、盖章;2)补拍5号没拍到的景点,集齐公园官网及导览图上提到的全部景点;3)公园游客服务中心盖章;4)公园南门盖章;5)游劳动人民文化宫、盖章。提前一天预约了12号下午参观天安门广场(不参观广场,只为能到中山公园南门然后再进劳动人民文化宫南门);打印了中山公园和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导览图,在中山公园那张上标记了要补拍的景点;规划了中山公园内的路线和从中山公园到劳动人民文化宫的路线;在小红薯上参考别人的盖章布局。
比5号起的早、出门早,坐地铁到天安门西,出地铁B口时排队核验身份证,上到地面从南长街南口儿往北的时候排队核验身份证、我带了本子开包检查。好多年没往这边儿来,没想到已经这么严格了。
我原本很好的规划了在公园儿内的路线,确保自己不会落下任何一个要补拍的景点,同时走一条最节省时间的路线,但是,一进公园儿我就放飞自我了,完全没按着规划路线走,当然有图在手倒是也不至于落下景点儿。
位于内坛西北角,其原址是公园的育花温室区,为弘扬中国兰花文化以观赏兰花为主的蕙芳园。蕙芳园1988年动工兴建,1990年9月开放,占地面积7600平方米,建筑面积986平方米。蕙芳园的建设,既体现了中国园林景观的民族特色,又突出了兰花为主的特点。该园设计采用封闭式的造园手法,用竹和松篱分隔空间,通过地形变换,植物疏密,造成一个空谷山幽,茂林修竹,萦绕曲折,清雅静谧的自然景观。景区分为4个部分。一区从入口至“柴门”以南为序幕区,40米长的竹林,曲折蜿蜒,引导游客寻芳探幽。二区是入柴门往北至四合院以南为主景区。以黄土铺垫成小丘陵地貌,用山石造成山势,遍植各种植物,起伏错落,层次分明。三区为展览区,是一组北方民居形式的四合院。南北房各5间,东西房各3间,硬山黑瓦卷棚屋面。南房明间门楣上悬挂着朱德委员长题写的“兰室”匾额,院中置太湖石1座。四区为育花区。
兰花,是中国传统名贵花卉,被誉为“花中君子”,北方很少养植。中山公园从1959年开始从上海购进兰花,并聘请诸涨富为公园养育兰花。自此,公园开始了大批量养育兰花的历史。其间得到了朱德委员长的关心与指导。他不仅多次亲临公园赏兰,与园艺职工交流心得,还于1960年公园建南兰室时应约题写匾额。在几代园艺职工的悉心培育下公园兰花品种日益丰富,每年举办兰展,成为众多“兰友”赏兰、咏兰的首选场所。
位于五色坛西南角。神厨、神库各5间,神库在南,神厨在北。台明高0.36米,共678平方米,均为悬山黄琉璃瓦屋面,金龙枋心旋子彩画。神库用于安放太社、太稷神牌、神龛及有关各种陈设、祭器等物品。每到祭祀时,将神牌请出,将各种陈设、祭器、案桌等按位次安放在五色土坛上,祭祀后收回安放原处。神厨为制作祭品的处所,并存放各种厨具。
社稷坛祭坛(五色土)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位于内坛核心区,正方形、三层,高0.96米,上层边长15.95米,中层边长16.9米,下层边长17.85米,四面各设四步台阶,青白石砌筑。上层按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中黄,铺设五色坛土,俗称“五色土”,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坛台中央立“社主石”,亦称“江山石”,社主高三尺五寸,上锐处中高四寸二分,下方一尺五寸,埋入土中,与土平。明清两朝皇帝每年的农历二月、八月上戊日例行在此举行祭祀仪式,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坛台四周建有矮墙,也称壝垣。壝垣总周长230.4米,高1.36米,厚0.65米,明朝初建时是用砖砌墙,后涂上青、赤、白、黑色。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将壝垣改为用四色琉璃砖、瓦砌成,与坛台相呼应。壝垣四面各有一个棂星门,白石筑成,门洞高2.8米,宽2.55米,门柱高5.45米,门槛高0.18米,每门原有棂星式朱漆门两扇,现已无存。
拜殿(中山堂)位于祭坛北,是社稷坛中轴线上的重要建筑。拜殿,面阔5间,进深3间,歇山黄琉璃瓦屋面,饰金龙合玺彩画。台基高0.87米,建筑面积950.40平方米。是皇帝祭祀日遇风雨行礼的地方,据载明代以前历代社稷坛均不设拜殿,明太祖朱元璋觉得这样有失帝王威仪,便下旨兴建拜殿。《北京古建筑》一书载:“史料中未发现被毁或重建的记录,可能是北京现存明代建筑中最古老的一座”。因此,也是重点文物保护建筑。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曾在这里停灵,1928年河北省政府和北平特别市政府决定将拜殿改为中山堂。新中国成立后在这里先后召开过四届、十二次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现在,每年3月12日和11月12日首都各界人士都要在此隆重举行孙中山诞辰和忌辰活动。
位于拜殿之北,明代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二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原为中柱三门之制,每门洞两侧各排列12只镀金银铁戟,插在木架上,3门共置72只,故名”戟门”。在明清时期,戟门为社稷坛的正式宫门,其用处为,皇帝祭祀遇风雨时,其御幄即移设于此。清光绪廿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京,误认为是金银戟,将其全部掠走。1916年5月,北洋政府教育部要在中央公园内办图书馆,于是将戟门改成殿堂,用做图书馆的阅览室和藏书库。后图书阅览所,几经更名改隶属,于抗战胜利后并入北平市立图书馆。1950年7月19日,图书馆迁出公园。
位于内坛东北角,占地面积7230平方米,建筑面积614平方米。1980年为扩大公园游览面积,将内坛东北角的育花温室迁到天坛花圃,就地修建这一主题景区。这里是供游客观赏名贵金鱼的园林景区,因“鱼”与“愉”谐音故取名愉园,意谓赏鱼之园。整个景区坐北朝南,前部为庭院绿化区,中部为园林建筑金鱼观赏区,后部为金鱼养殖区。建筑为民族形式,采用中轴线两侧均衡式布局,前面正中为重檐蓝琉璃瓦屋面八方亭,东面为单檐筒瓦屋面正方亭,西面为单檐筒瓦屋面长方亭。三亭均悬亭额,东亭“倚霞”,西亭“流云”,中亭“览粹”,由著名书法家陈叔亭书写。三亭以38间半壁廊相连,廊上嵌有金鱼展窗34个,内镶衬玻璃缸展金鱼供游客观赏。廊东端壁上嵌有“愉园小记”石刻一方。廊中、东、西建垂花门2座,东为双垂花门,西为单垂花门。廊前正中有观鱼池,长14米,宽7米,周设围栏,以青白石筑成,取名“乐泉”,池内放养金鱼、锦鲤。廊后为饲养室。
愉园西邻中山堂,北倚音乐堂,远望五凤楼,东衬古柏苍松。整个园子古色古香,庭院内遍植花木,绿草,环境清静,令人心旷神怡。中山公园饲养、陈列金鱼始于1915年,是全国第一个陈列金鱼的公园。最初是公园董事捐献,由祖上曾在清宫养金鱼的师傅饲养。1917年规模扩大,添置了水泥鱼池,购买金鱼饲养,到1987年撤展时已有34个品种1200尾。中山公园的金鱼还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领导人。
格言亭建于1915年,为西式圆形八柱亭,亭高8米,直径6.6米,建筑面积40平方米。由朱启钤好友——时任总统咨议的雍涛,出于即可规戒世人,又可增添景观之由,投资兴建。初建于公元南门内约40米喷水池处,因建“保卫和平坊”,1918年将此亭移至北坛门北侧。亭内8根石柱曾刻有古代名人格言,故称格言亭。因这些格言有治病救人之意,又称药言亭、药石亭。石柱上的格言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被磨掉。八柱格言分别是“朱子之言曰:尽已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孟子之言曰: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子思之言曰: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阳明之言曰: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丹书之言曰: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天;武穆之言曰:文官不爰钱,武官不惜死;程子之言曰:主一之谓敬,无适之谓一;孔子之言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科普小屋是中山公园具有科普功能的室内场所,位于公园东北侧的长青园景区内,于2014年8月21日正式向游客开放。科普小屋面积60平方米,分为公共活动区和管理区,能够满足实物展示、展板展示、阅览、视屏播放、举办小型讲座、互动活动等功能。
长青园位于环坛东路北端,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园子北端有六棵挺拔的云杉,是1976年毛泽东主席追悼大会主席台两侧所用。云杉以东堆点山石,石旁栽竹林。向南上两步台阶建有竹制花架,周围环配坐凳供游人休憩。花架南侧有大盆景1组,内植油松1株。园内设有科普画廊和卫生防疫宣传栏供游人阅览。
由长青园南垂花门出来迎面有一座小山,建有一重檐六方亭,该亭建于1915年,是当时公园董事会主席朱启钤提议修建,称“松柏交翠亭”。松柏交翠亭建筑面积32.40平方米,筒瓦屋面,下檐柱间设靠栏坐凳,东西两面出入,与甬路衔接,环亭堆置太湖石点景,山上遍植油松。山石系日本专家堆造,构思、手法、布局别具特色。1930年7月经朱启钤提议将亭子的灰筒瓦顶改换为绿琉璃瓦顶,当时共用琉璃瓦4491件。亭子油饰一新,配以苏式彩画,金粱题写亭额“松柏交翠亭”。
沿松柏交翠亭旁的小路向南走有一座投壶亭又叫“十字亭”。建于1915年,建筑面积100平方米。亭子设计十分别致,采用勾连搭形式,中间3间,两侧各1间,平面呈“十字”形,明间前后有出入口。为文人雅士做投壶游戏的场所,故名投壶亭。初建时为平灰顶,后因年久多有糙朽,便将平顶改建为起脊瓦顶。
来今雨轩茶社南侧不远处有一块巨大的太湖石--“青云片”。石高九尺,长一丈,围二丈一尺。原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别有洞天”景区内时赏斋前的遗物。“青云片”和“青芝岫”原都是明万历年进士、书画家米万钟的爱物。米万钟是大书法家米芾的孙子,家中十分阔绰。米万钟喜欢画石,也喜欢到处寻找奇石。“青云片”和“青芝岫”均采自京西南房山大石窝山中,米万钟原想将它们移至勺园,后因家财耗尽而弃于房山良乡山野中。多年后,二石被乾隆发现,将“青芝岫”运到了颐和园,“青云片”运到了圆明园时赏斋。乾隆对“青云片”十分喜爱,曾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亲自为“青云片”题写名字并做御诗八首。诗中云:“当门湖石秀屏横,坐喜松阴满砌清。时赏试言应为好,树姿花意盼春晴。”圆明园因遭八国联军焚毁而荒废,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这一园林瑰宝,“青云片”石1925年由圆明园移至中央公园,置于来今雨轩长廊以西路旁。1971年后移至今天的位置。石上的刻字大部分因年代久远而模糊,但名石依旧身姿秀美,空穴明晰,结构奇巧,玲珑剔透,似烟云缭绕,是北京园林名石之一。
槐柏合抱是一株独具特色的古树,是由侧柏和国槐合二为一形成。其中柏树已经生长了500多年,而槐树则扎根于古柏树干的裂缝中,也生活了200多年。日积月累,槐树树干越长越粗,终于挣脱柏树的怀抱,茁壮成长。槐柏交相辉映,生机勃勃。槐树巍然挺立、柏树苍劲峭拔,两树和谐生长,共同繁茂,而且国槐和侧柏同是北京市的市树,实为园林奇特景观,为北京古树名木之一。
中山公园古树名木以柏树为主,按类别可以分为侧柏和桧柏,共计602株,此外还有4株古国槐和6株名木云杉。园内古柏大多为明代初修建社稷坛时种植,采用坛庙园林的种植手法,围绕坛墙四周规则排列,株行距统一,纵横排列。南坛门外的粗壮古柏为辽代兴国寺的遗物,历经千年,故称“辽柏”。中山辽柏是北京有记载的最古老的柏树。
据朱启钤先生讲,建园时此处供奉关帝,故称关帝庙,原供神像6尊,关云长面西坐在中央,周仓站在近侧,下边侍立左右的是其部将关平、赵累、王莆、廖化。原有房舍4间,砖木结构,硬山黑瓦顶。1919年夏改建时与后檐衔接横建房屋3间,整组建筑面积38.20平方米。后改为临时集会之处所,取名四宜轩。
由水榭向西侧是一座用山石堆就的小丘陵,小山东面山脚下有六角亭一座,单檐攒尖,水泥地面,柏木为柱,紧邻山腰朝阳的山坳处,坐西朝东,取名为“迎晖亭”。沿石阶而下一座青石桥与小岛相连,此桥取名为“听雨桥”。
中山公园是北京最早的城市公园,这要感谢一个人——时任北洋政府内务总长的朱启钤(后来还兼任了京都市政督办,相当于市长),是他萌生了在北京建一座市民公园的想法并选中了社稷坛。建公园政府没钱咋办,那就向有钱人募捐,一次不够那就两次,而老百姓则扛着铁锹、箩筐来社稷坛帮忙,这真正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中山公园于1914年10月10日开园,今年是第110年,马上就到开园纪念日了,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活动,已经关注公主号了,唐花坞和惠芳园没进去,怎么都要再去的。
注:文中斜体介绍除戟门外全部来自中山公园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