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礼记·大学》诚意篇
本来想自己解读下,拜读了知乎大神的文章,瞬间感觉差距巨大,转载收藏以示敬意,感谢分享。
作者:藏影先生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094118/answer/234621175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诚意篇的第一段共三句话。
1总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第一句先总的解释“诚意”的意思,就是不自欺。首先做到不欺骗自己,才有可能不欺骗别人。
不自欺是修行的基石,如果我们在修行中总是欺骗自己,那么我们就会忽略自己的过失,从而纵容自己。
初期,我们往往会因为各种私欲,会掩盖自己的毛病,对于自己的过失往往不愿意承认,会因为自尊心,或者好面子,或者害怕受到指责,所以就会掩盖自己的过失,不让别人知晓。这个时候,“自欺”刚开始,还没有造成多大的危害,因为自己还是知晓的。
然后,这种藏匿自己过失的行为会形成习惯,一旦形成习惯,行为的速度就会超过思维的速度,“掩藏过失”就会变成下意识行为,这个时候,“自欺”便开始作怪了,我们对于自我欺骗的这个行为,就已经很难观察到了。
自欺的开始,就是我们本来“明德”开始被遮盖的时候,好多事物已经超出了自己的观察,对于自己的过失、缺点,或者片面的角度,都渐渐的观察不到了,我们对于自己,也越来越不了解,开始错误的定位自己,“无明”便越来越多,我们也就越来越愚蠢。
所以,我们要想对治“自欺”,就要从“自觉”开始,要做到自我觉察。而自我觉察的时候,我们又会因为自身的习惯,而陷入自我评判,容易因为好的现象迷失,因为恶的现象排斥,从而丢失觉察,陷入现象中。
所以下一句便补充到:
2举例: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第一段的第二句话,开始举例子: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我们对于不好的事物,比如垃圾桶、公共厕所,我们会直接排斥,路过的时候会屏住呼吸,会加快步伐,而对于美好、神圣的事物,我们又会十分的向往。
这都是我们内心自然的流转,不需要因为自己对于美、丑的不同反应而生起分别,我们要如实的观照内心的现象,不去压制内心,自己才能够获得满而不亏,获得安定(自慊)。
就像风一吹,水面就会荡漾,这个水面荡漾是非常正常的自然现象,我们应当如实观照这个现象,而不是心生迎、拒,从而用手去抚平水面,因为这样只会让水面更加的不平静。
3结论: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第三句,提到了儒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慎独。
“慎”这个字,绝大多数的解释,是小心谨慎。但是用在此处,用在修行上,个人觉得这个解释就有些不够完整。这个“慎”字,由心+真组成,应当还指代前面所说的“诚意”的意思,因为这个“慎”字是“诚意”最好的体现。
(古文的魅力也在于此,让有限的字,具备更多的信息。)
“独”,就是独自,也就是没有外人的监督,或者说别人监督不到的地方,那就是我们的念念之间。因为我们的行为、言语可以被看到,唯独我们在想什么却不容易被别人察觉。
这句话是在说:君子(明德之人),他们能够如实的观照自身的起心动念、言行举止,不管是在人前还是人后,念念之间他们都会“如实观照”自己,能够做到 “诚意”、“不自欺”的功夫。
君子与小人最根本的区别是自欺与否,尤其是独自一人的时候。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 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