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亚里士多德一起投入行动》作者: [法]达米安·克莱吉特古诺。
亚里士多德是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
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
亚里士多德的道德理论是:人类和自然界中其他事物一样,也要达到自己与众不同的目的,实现自己的功能。
他指出,所有行动都是要达到某个目的的。
两种主要目的是:1、工具性目的,其行动是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
2、内在目的,其行动以自身为目的。
所有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这一观点,我是最近才体会到。
比如:在同一个社群,总有一些人以一些言论和自曝弱点,来引起大家的关注。
以前我以为他们是迷茫,而不知道如何改变,如何快乐?
看到这一观点,好像就能解释,为什么这些人固定的说辞是“我很弱”、“我不会”、“我不行”。
总是说我不知道该怎么做,我不知道该怎么努力,我不知道该怎么样怎么样的人,这些人的目的就是:引起大家关注,得到别人对他的同情、怜悯、帮助。
以此得到更多的关注,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这么喜欢“被关注”,但是行为就是这样的轻易得到了大家的关注。
比如:一个女人可以看到一个男人身上无数的缺点,甚至在朋友面前声称他一无是处,但还是要跟他在一起。
这个女人身边的朋友也告诉他,这个男的一无是处。
这个女人会回答说:“对,你说的对,他确实一无是处,我也不知道我看上他什么了,我就想跟他在一起。”
这种情况,可能你身边会遇到,或者你听朋友说起过。
说的客气一点,这类语言反映了我们在解释自己的偏好时的窘迫;
说的不客气一点,这是我们为了逃避他人的评价,像剧场里的演员背台词一般说出的谎言。
我们在一群人中寻求认可,寻求某件事“对”的认同,我们害怕成为异类,我们用这种话来伪装自己,平衡自己的不认同。
亚里士多德: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当习惯成为自然,事情也会做的越来越优秀。
这句话,你不相信,你可以自己验证一下,如何验证呢?
比如:和同事说话平和100天。
和家人不抱怨100天。
100天养成运动的习惯。
100天养成早睡早起的作息。
如果100天不行,那就试试300天,看看这样的改变,这样的习惯纠正,会不会让自己越来越优秀。
这书中还有关于问题的不一样的讨论,特别有意思,这是了解亚里士多德思想的一本入门书,非常推荐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