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正在地铁里抹唇膏,旁边的老大爷突然冲我发火:“你干什么呢!怎么这么没规矩!”本来是去约会的,可心情就是好不起来。
如果陌生人冲自己发火,那么正常情况下回敬一句“关你什么事?!”事情也就过去了。但是为什么在这个案例中,“我”的心情始终好不起来呢?
这是因为当事人自己也怀揣着与老大爷相同的“应该”思维。
正是因为自己也觉得自己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所以才会在外界的刺激下变得“情绪化”起来。
突然被陌生人批评是一种非常强烈的冲击,加之自己也觉得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更是备受打击。
换言之,自己突然被老大爷批评而产生的不快,以及对“给了老大爷可乘之机的自己”的不快,共同导致了心情久久不能好转。
我们逐一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老大爷所说的“没规矩”。
如何评判在地铁里化妆是每个人的自由。
可能很多人都觉得“这虽然算不上十分合适,但说不定是因为时间紧张,不得已而为之”,并不会特别介意。
像案例中那样武断地呵斥可能是事出有因的人“没规矩”,即便被呵斥的人心中多多少少也觉得“自己可能是有些没规矩”,这也依然是一种极为恶劣的暴力行径。
因为这位老大爷侵犯了他人的“领域”。
被呵斥者自然会感到愤怒。
“愤怒是正常反应”,首先要接受自己的这种情绪。
下面来探讨一下这个案例的另一个关键点:“自己心中的‘应该’”。自己被老大爷激怒并且产生“情绪化”的反应,说明自己心中同样存在着“不应该在地铁里抹唇膏”的想法。
老大爷固然是侵犯了当事人的“领域”,但由于当事人也认为“自己做了不该做的事”,就导致心情愈发沮丧。对此我们再冷静地分析一下。
在地铁里抹唇膏对自己来说是必要的,而且没有给别人造成不便,也没有违法犯罪,就只有老大爷一个人看不顺眼。
这样想,不仅可以振作心情,进而还能想到“以后尽量不要在地铁里抹唇膏”。当然,前文介绍的“笔记法”也是一个有效方法。
“一个陌生的老大爷突然冲我发火了,吓我一跳。”
“那时候我实在是时间紧张,没有办法。”
“没想到在地铁里抹唇膏还有人管。”
自己扮演自己的好友,用温柔的话语安慰自己,同样可以让心情迅速好转。
要点
即便对方说得对,也要好好地安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