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银河补习班》,当看到马皓文在给儿子马飞补习功课的同时,还给他买电脑、到野外玩儿,甚至带着马飞旅行去看航展,这样的父亲很奇葩。但我体会到,每个孩子都有梦想,但孩子们更需要的是要有人带领他们去寻找梦。
父母是孩子寻找梦想的引路人
很多父母只是告诉孩子”你要有梦想”,可是又有几个孩子能够听得明白呢?或等到明白时,早已过了最好的年纪。父母不仅是要告诉孩子道理,而还要保住孩子的好奇心,陪伴他们去探索,尽可能地让孩子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情。
每个人都是有梦想的,但几乎没有人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梦想。我们寻找梦想,可是梦想又在哪里?其实,梦想就在我们的经历和见识当中,更藏在那些孩子们喜欢的事情当中,父母要做的的就是带领他们增长见识,帮助他们把“梦想”从“喜欢的事情”当中挑选出来。影片中马皓文作为父亲,在儿子复习阶段给他买电脑,在最终期末冲刺阶段带他逃课去旅行看航展,最终让儿子意识到自己以后要干什么,明白了自己学习是为了什么。
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最深刻的影响
影片中的马皓文从未被击倒过,大桥垮塌时、在狱中被欺负时、出狱被嘲笑时,特别是当周围的邻居来到他家门口纷纷指责马浩然应该为大桥垮塌时间负责的时候,马皓文冲着他们大吼:“你们别想打败我,别想!谁都别想!”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马皓文从未放弃过,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当长大的马飞劝父亲马浩然不要再申述的时候,马皓文对马飞说:“你知道我是骄傲的。”当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深刻感到马浩然这个人生命的“硬核”。
孩子如何对待自己的梦想,一方面来自向父母学习,父母的如何对待自己的梦想;同时也来自于父母对其追梦的培养和呵护。反观马飞的母亲,在潜意识中始终认为孩子笨,把孩子学习完全都寄托在学校身上,眼睛里只有学习成绩,却看不到孩子。她也是为了孩子好,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根本HOLD不住,所以当学校要开除马飞的时候,她只有去替孩子认错,去求学校。这种做法就是站在了自己孩子的对立面,这样的家长越是为了孩子好,越有可能废了孩子。
抱持性环境是培育孩子梦想的土壤
“抱持性环境”是英国心理学家温妮科特提出的一个有助于心灵治愈和成长的理论,主要是指人的一生中,会遇到无数的困难和挑战,我们也将会面临多种挫折,抱持性环境提倡我们在家人遇到挫折的时候要给予足够的理解和关怀。当一个人情绪处于低谷期时,受挫需要提供帮助时,如果能够得到周围环境情感的支持、理解和包容,会让这个坎更容易迈过去。在极端糟糕的状态中,得到关怀和宽容的人,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会从焦虑、抑郁以及愤怒的情绪中走出来,而且心灵会因为这种环境的额外照顾和宽容获得成长。
孩子只是喜欢探索世界,他们只是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在这个探索过程中遇到喜欢的事情会很多很多,而且大多不被成年人所理解,甚至被贬低、被打击,马飞的妈妈和幼儿园老师就是这样的人。马皓文至始至终认为马飞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在任何情况下甚至孩子被学校开除的情况下始终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理解和包容,有这样的父亲才使马飞始终没有放弃自己,而且相信自己去拼一把。
把孩子成绩放在第一位的父母,是错把结果当做目标。父母对于孩子的培养,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做正确的事,并能够胜任的能力,而学习成绩只是副产品。而这种追梦的内驱力正是需要父母帮助孩子去挖掘和寻找的。所以,马皓文告诉马飞“如果连靶心都找不到,那每天拉弓又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