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通过描述一个个鲜活的教育生活体验的小故事,或者展示一些优秀父母、老师在教育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智慧,让我们反思自己与孩子的相处,在潜移默化中懂得与孩子相处的学问。这种“学问”就是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鲜明的个体、保护孩子的“秘密”、关注孩子的体验和感受、用心倾听孩子的需求......这一系列过程会慢慢变成教育的情调,而成年人在这一过程中也能发展自己教育的机智和敏感。这种独特的情调和敏感品质在这本书中没有直接的定义,如果一定要有一个概括,那我认为就是:用心“看”孩子。
这里的“看”不仅仅只是用眼睛看,它还指“承认一个存在着的人、一个独立的人和一个成长中的人”,因此,“被看到”即被重视、被认真地感受。范教授的两个孩子——麦克和马克在不同的幼儿园上学,分别接待他们的老师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看”。麦克从一开始的“眼睛发着光”到后来的“放弃引起注意的念头”,是因为他的老师一直在忙,没空回应他;而马克的老师不仅“看到”了马克,还让他感受“被看到”,所以马克在学校的每个日子都是一个被赋予了一种色彩、一些意义的特定的整体。“每一天开始或者结束时真正地去‘看’一个孩子就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给他或她以重视。”只有真正地去“看”一个孩子,我们才能了解孩子,在与孩子相处时我们才知道什么合适,什么不合适,以及什么该提,什么不该提。
当我们在“看”一个孩子的时候,我们在看什么?文中提到了一个老师看一个学生跳绳的事例,这个老师看出了学生的紧张、孤独、对融入集体的渴望,以及自己对教育这个学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的思考。这是作为一个老师,作为一个教育者的“看”,不能像一个过路人、一个警察或者一个朋友那样看孩子,也就是“我们要以教育学的眼光看孩子,要意识到正在成长的孩子的存在。”
一个孩子在感受“被看到”中会更加积极地迸发出无限的可能,因此我们要学会正确地“看”,才能当好一个好爸爸、好妈妈或者好老师。
首先要用我们的眼神“看”。我们通过眼神了解孩子,同时,孩子也通过眼神了解我们。在眼神中,内心世界被反映或者表达出来,孩子能轻易从我们的眼神中看出我们的欣赏或厌恶,温暖或冷淡,信任或忧虑,希望或失望......所以,我们要用与情感一致的眼神去看孩子,用眼神告诉孩子我们是关爱、是严厉还是信任。
其次要用我们的肢体语言“看”。当我们注意到一个害羞的表情,注意一种情绪的流露,注意一种期待的心情,我们可以回应一个摸头、一次握手、一个拥抱。我们的手势、侧着的头、脸上的表情都可以告诉孩子我们在关注他或她,他们“被看到”的感觉就会更加强烈。
最后要用我们的口头语言“看”。当我们看到孩子需要被肯定被表扬时,我们就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父母或者老师不经意的一个表扬也许就能激励孩子更加努力、认真地做事。生活中,那些孩子能记住的故事大多也是跟被赞许、被注意和感觉特别有关,因此,作者认为“蕴含支持的表扬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在这样被肯定的关注中,孩子会更加自信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