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买入富国银行的启示
前段时间银行股分红,再买入增加点股数(同时每月定投点);现在贷款利率和汇率又不断变化。由此想起了巴菲特买入富国银行的经典案例。
巴菲特从1989~1990年买入富国银行股票,当时是美国银行类股票正遭受糟糕的市况。在银行股逃离大潮的帮助下,富国银行数月内下跌超过40%,别人恐惧,他贪婪,巴菲特先作试探买入,后分批买入(1992、1993、1996年再买了些,)。他以PE小于5的价格买入了10%股份,富国银行当时市值26亿美元,巴菲特买入均价58美元,买了2.9亿美元。那么当时他是基于什么理由买入,也就是说从企业层面如何评估富国银行的呢?
看了巴菲特给股东的信,我发现他当时明确的评估了富国银行的优点和风险。
首先他说明了购买股权的实业思维。他是这样说的:“我们购这样一家银行10%的股份,就相当于购买了一家具备同样财务特征,总资产为50亿美元的银行100%的股份。但是,如果真的购买一家这样的独立银行,付出的代价可能要两倍于购买富国银行的二点九亿元。” 买股票就是买实业,这就是投资者最底层思维。同时这段话说明买入是足够低估的。具体情况确是如此,他说,银行业务并非我们的偏好,而它确实很优秀。我们対于以"便宜"的价格买入一家糟糕的银行毫无兴趣,相反,我们仅仅对于以合理的价格购买管理优良的银行感兴趣。
他进一步指出低估的具体要点是:
1.富国银行一直非常优秀,业绩多年增长两位数,1989和1999年净资产年平均增长Roe >20%,当时估值PE<5,Pb=1。
2.管理层优秀,管理可靠(列了4点)。
3.经营稳健,业务扩展(列了3点)。
4.风险可控。一是特殊风险一一地震;二是系统性风险,高杠杆,金融危机,业务下滑;三是市场风险一一房地产暴跌拖累银行。这些风险巴菲特分析暴发的概率很小,1991~1992年房产业衰退,计提增加,利润减少,但股价并没有跌到1990年低点。
总结:
第一,巴菲特一直看好富国银行,Roe多年平均超过15%(当年Roe=24%),就等待时机,当年加州爆发地震,引发恐慌,再是当时房产过度开发,担心贷款坏帐,众人纷纷卖出。巴菲特经过推演,风险可控,极端情况也可盈亏平衡。以上这些都是投资人情绪所致而并非企业本身严恶的结果。因此巴菲特抓住机会在股价下跌几乎50%时完成建仓。在此,我们可学到这样的经验:把好股票放着,在它出现或遭遇非本质性利空时入手,并且入重手。
第二,评估价值。先看管理层,包括言行、历史经历,愿景;再看公司经营,过去、现在以及估计未来可持续的核心实力。
第三,做好极端情况出现的准备。他是这样告诉股东的:实际上,在伯克希尔,我们愿意收购或投资于那些一年左右没有回报的项目,只要他们将来能在不断增长的权益基础上有20%的净资产回报率。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巴菲特买入第二年Roe只有4%,是过了三年后Roe才回升到20%,股价也才慢慢上来了。但到了2000年十年涨幅十倍,实现戴维斯双击。
第四,只买自己熟悉的看得懂的。当时还有许多银行,像恒生和花旗都是好标的,并且10年它们的涨幅都远远大于富国银行(十年20倍)。巴菲特选择富国银行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看得懂有确定性。
第五,不炒作,不从众,为长期持有而买。要求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巴菲特说,因为很多人宁愿去死,也不愿意去思考。这就是我们的一点优势。
第六,银行发展取决于经济状况,当时美国处于80年代高速发展之后经济结构调整期,美国政府出台有效调控机制,之后迎来经济的全球化浪潮。
那么,反观现在A股的银行股,很多银行股都非常优秀,有的pE<5,PB=0.8,股息率达3、4点。Roe超过15%。银行有利润,但是股价就是一直压缩,原因也是担扰经济衰退,房地产泡沫,坏帐居高难下等等。对照美国,虽然此时不同于彼时,但我们正面临结构调整升级,科技互联网时代大发展的时代,如此境地,是否是投资机会,大可见仁见智。我觉得风险很多也很大,但可控。贸易摩擦也给我们警醒,反而是好事,一系列的诸如汇率波动(破7),贷款利润调整(下行)等等,都是调整机制,目的为了长远经济更好。现在每一次分红,对于下跌,我们的动作就是买入。好股票,挣股数,不怕弹簧压得紧,就怕有一天弹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