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学生中间,做到他们身边,成为学习的帮助者”这是陈教授在讲座中反复强调的。为何一定走近学生,观察学生呢?因为观课议课致力于推进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走向“”的教学方式的变革。其根本目的在于,将关注的重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反思教师的教。同时,议课也应该将学生的学习故事、过程作为课堂研究的依据。
看似简单的要求,实则对观课教师观念的转变带来极大挑战。这周我连续参加4节观课活动,两次坐在学生后面,两次坐在教室前面靠近学生的位置。每次,我都会提醒自己要关注身边学生的状态,尽可能成为他们的帮助者。可是随着听课的推进,我的注意力不由自主放在教师的语言或者环节设计是否合适上。尽管如此,我将以《搭船的鸟》一课的观课过程为例,阐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这一观念的积极意义。
一、走向学生,尊重信任
陈教授多次提到他在观课的时候,习惯问问学生:“我可以做到你的身边吗?”简单的话语中,透露出他对学生的尊重。坐到学生身边,从尊重学生开始。
1.广角观课,记录课堂点滴
《搭船的鸟》的观课过程中,我在教室门口的位置,这是观课的广角,可以看到学生一举一动,更重要的是能够观察学生的思维过程。因此,我及时记录学生课堂思维的难点或者闪光点,作为议课的重要依据之一。
比如在“五感法”的拓展中,学生的发言虽然积极,但质量不高,还显得环节有些拖沓。我在听课记录本上,写下“删去效果如何?”还有“找特点”的环节,学生能够抓住动物的特点并清晰地表达出来,可是不能很好地表达椰树的特点。我记录下来“换个特征明显的图片,会怎么样呢?”……
2.减少干扰,静待花开
听课过程中,我改变过去摆弄手机的习惯,尽可能做到和学生一起认真听讲。当授课老师布置阅读任务的时候,我会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观察他们是否遇到难点。这样,可以避免对学生的独立学习造成影响。
3.实时帮助,做好助手
观课教师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授课教师的帮手。当授课教师关注不到的学生,我们提供适当的帮助,培养这些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有,就是课堂纪律的提醒着。其实,不用观课教师的言语表达,一个眼神就可以让身边的学生重新回到课堂的学习状态之中。
二、关注学生,聚焦成长
从关注教师转向关注学生,真得很难!因为我们习惯于站在教师角度审视这节课,容易忽略学生之于课堂的重要意义。关注学生,意味着将学生置于教师同等地位,意味着“学的怎么样”比“教的怎么样”更重要!在这次的观课过程中,我努力做到“建立关系、留心行为、倾听发言”的原则,将学生的学作为观课的一部分。
1.小举动,建立伙伴关系
坐在我旁边的是,一男一女,听课比较认真。刚坐在他们旁边的时候,我先用目光看着两位学生,报以微笑后坐下。这样,他们会默认“我”成为他们的一员。
当授课老师抛出问题“你看到怎样的翠鸟”,要求学生边读边圈画词语的时候,我一方面是静静观察他们的阅读行为,另一方面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略微提醒,让他们能够顺利完成挑战。
在拓展交流环节,我旁边男生的发言特别积极、精彩。等他坐下的时候,我偷偷给他竖起大拇指……
这些举动,或许让学生意识到老师也能成为自己的伙伴,帮助自己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2.留心行为,反思教法
课堂上,我注意到王老师能够通过有趣的游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整节课,学生的状态特别好,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在“蜗牛特点对对碰”这个环节,连续几个学生的发言都没有达到老师的认可。明显感受到教室陷入短暂的沉闷,好在王老师及时调整策略,给予示范,降低了难度。接下来,学生知道该如何参与游戏的时候,课堂也接近高潮,即语言的积极运用。
为什么学生刚开始一直答不上来呢?我认为教师的语言组织以及预设出现了偏差,忽略了学生发言中的积极因素,导致学生不敢发言。
3.倾听发言,见证成长
以往,我会关注教师的环节是否精彩。这节课,我侧重倾听学生的发言,从而判断学生是否有所收获。
课堂伊始,王老师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几年前的照片与现在的自己之间的区别。学生从肤色、发型、年龄、神态等多个发表自己的看法,基本做到言之有理。王老师的实时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思维的成就感,营造宽松、健康的课堂氛围。
“跟着老师学观察”这一站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发现图片中动物的显著特点。坐在身边的女孩子早早的举手,想要发言。当别人得到机会的时候,她有些失落;等她发言的时刻,她高兴地指出“松鼠的显著特点是那一条又长又大的尾巴”。授课老师的表扬,让她乐滋滋地坐下来。
在“对对碰”的挑战环节,学生们的积极性特别高。因为他们已经抓住蜗牛的特点,能够又快又好地完成挑战。离我有两张桌子距离的小男孩,课堂上多次发言。这次,他又是第一个参加挑战,得意之情溢于言表。特别是授课老师的表扬,让他心花怒放。
……
不一样的观课体验,不一样的观课视角,呈现了“教”与“学”的关系。教指向学生的学,学的怎么样才是评价教的重要依据。在观课过程中,走向学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可能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效果,能够让我们真正成为授课教师的助手,成为学生成长的见证者和帮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