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脉循行部位之七:足太阳膀胱经
1、足太阳膀胱经的位置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眼角的睛明穴,经额部上行,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
头顶支脉:从头顶分出,横行交足少阳经,到耳上角。
头顶直行主干:从头顶部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内,络于脑髓,复出于外,分别下行至项部(天柱穴),下行会于大椎穴。
背部内侧支脉:沿肩胛肌内侧,夹脊柱两旁1寸5分(1分≌0.33厘米)直抵腰部(肾俞穴),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
腰部支脉从腰中分出,经骶部,通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腘窝中(委中穴)。
背部外侧支脉:从后项部(天柱穴)分出下行,经肩胛骨内侧,夹脊柱3寸下行至髀枢,经过髋关节,沿大腿后侧下行,与腰部支脉(手太阳小肠经)会合于窝中,然后下行,通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至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与足少阴肾经相交。
足太阳膀胱经经过头、颈、背部,左右对称,每侧67个穴位,是十四经中穴位最多的一条经。
膀胱经大部分在背后,一般情况下够自己够不到,可以用类似擀面杖的东西放在背部,上下滚动以刺激相关的俞穴,疏通经气,同时对整个背部的肌肉等软组织进行放松,对感冒、失眠、背部酸痛等有很好的疗效。
对于头部,可以循经进行轻揉或者用手像梳头似的进行刺激,对头昏脑涨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2、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穴位介绍
(1)睛明穴
睛明穴位于内眼角稍靠上的凹陷处,是治疗眼病和呃逆(打嗝)的常用穴。
平时我们可以用双手同时按压双穴,可以缓解眼睛疲劳,对治疗近视也有一定的帮助。
打嗝是很让人尴尬无奈的事,治疗打嗝的方法也很多,比如说喝点温水,或者转移一下注意力,又或者可以按揉耳穴上面的“胃、膈”反射区。
其实如果这时候刺激睛明穴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双手拇指加大力气点按穴位,使起产生强烈的酸胀感就可以了。
(2)天柱穴
天柱穴位于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斜方肌外缘。
天柱穴有止痛宁神的功效。双手抱头,用大拇指点按此穴,对治疗头痛、颈椎痛有很好的效果。
(3)八髎穴
八髎穴,就是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几个穴的统称。其中次髎是用来治疗腰痛和痛经的特效穴,尤其是痛经,效果很好。
我们不懂怎么点按,可以用手掌隔着衣服横向地来回摩擦,直到那种热感直透过肌肤,这是治疗痛经的最简单方法,效果却非常好。
(4)委中穴
委中穴膝关节后侧,也就是腘窝处,腿屈曲时肘窝横纹的中点,是治疗腰背痛的要穴。
有歌诀说:“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腰背委中求就是说腰背处的所有疾病和不舒服等都可以在委中穴处寻找。
我们点按此穴时,可以一点一放,同时配合腿部的屈伸,不但对腰痛有很好的止痛作用,还可以治疗腿部的酸胀以及膝关节周围的软组织病和下肢的一些病症。
(5)承山穴
承山穴位于小腿的后方正中线上,当提脚尖时能看到或摸到小腿后方肌肉的交角凹陷处。顺着小腿后面往下推,肌肉变薄处或者感觉到一个尖儿的地方就是此穴。
承山穴主要用来痔疮和缓解肌肉疲劳以及腰痛等,对便秘也有一定的效果。在进行点按此穴时,小腿会感到酸胀或者疼,但点完之后效果很好。
点按此穴时手指的力量应该缓慢增加,不能一开始就用很大的力,否则容易造成损伤。
另外在辅助治疗痔疮等病时,力量不需要太大,只要常规的点按和揉就可以。如果坚持每天晚上做一次,同时配合提肛运动100∽150次,对治疗痔疮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