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之三:足阳明胃经
1、足阳明胃经的位置
中医里说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就是说它们是人生下来活下去的根本保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脾胃具备了人体的整个消化吸收功能,是人类的能量源头。
胃经有两条主线和四条分支线,是人体经络中分支最多的一条经络。主要分布在头面、胸部和腹部以及腿的外侧靠前的部分。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旁(迎香穴),夹鼻上行,左右交会于鼻根部,旁边行入目内眦(睛明穴),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交,向下沿鼻外侧,进入上齿槽中,回出来挟口旁,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退回来沿下颌面动脉部(大迎穴),再沿下颊角(颊车穴)上行耳前(下关穴),过上关穴,沿发际(头维穴),至前额(神庭穴)。
颈部支脉,从大迎前向下,经颈动脉部,沿喉咙,进入缺盆,通过膈肌,属于胃,络于脾。
胸腹部主干脉,从锁骨上窝向下,经乳中,向下挟肚脐两旁,进入气街。
腹内支脉,从胃口向下,沿腹里,至腹股沟动脉部与主干之脉会合。由此下行至髋关节前,到股四头肌隆起处,下向膝膑中,沿胫骨外侧下行足背,进入中趾内侧趾缝,出次趾末端。
小腿上的支脉,从膝下三寸处分出,向下进入中趾外侧趾缝,出中趾末端。
足部支脉,从足背部分出,进入大趾趾缝间,出大趾末端,接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有毛病(气血出现异常情况),人体就会出现以下症状:发高烧-出汗、头痛、脖子肿牙齿痛、流浊鼻涕或者流鼻血;精神方面有容易受惊、狂躁;吃得多而且容易饿,胃胀、腹胀;膝盖肿痛,胸乳部、腹部和大腿都、下肢外侧、足背、足中趾等多处疼痛,足中趾活动受限等。
2、胃经的常用穴位介绍
(1)四白穴
四白穴在眼眶下面的凹陷处,就是当你向前平视的时候沿着瞳孔所在直线向下找时,在眼眶下缘稍下方能感觉到一个凹陷,这就是四白穴。
四白穴我们也可以叫它“美白穴”或者“容颜穴”,每天坚持用手指按压它,然后轻轻地揉3分钟左右,美白的效果非常不错。
另外,由于四白穴在眼的周围,所以坚持每天点揉还能很好地预防眼病,比如眼花、眼睛发酸、发胀、青光眼、近视等,还可以祛除眼部的皱纹。
(2)天枢穴
天枢穴在肚脐旁边两寸,也就是前正中线和乳头连线的中点线上与肚脐平的那一点。在肚脐眼两边各有一穴。
天枢是大肠的“募穴”,“募穴”就是五脏六腑之气集中在胸腹部的穴位。募穴的分布都在胸腹部,而且大体位置和脏腑所在的部位相对应。
因为募穴接近脏腑,所以不论病生在内或者外邪侵犯,都可以在相应的募穴上有异常反应,如压痛、酸胀、过敏等,因此可以根据这些反应来诊断和自疗相应脏腑的疾病。
天枢穴所在的位置从解剖学上来讲,刚好对应的是肠道,,对便秘、消化不良、脐周疼痛-恶心呕吐有很好的作用。
相信大家都知道拉肚子的烦恼,每天要跑无数次厕所,整个人的精神全受影响。指压按揉天枢对治疗拉肚子有很好的疗效,力量稍微大一点,按在穴位上并轻轻地旋转,还可以加上艾灸,艾灸可以化湿,两者合用功效会更明显。
(3)梁丘穴
梁丘穴是胃经的郄穴,郄穴就是治疗急症的穴位。有人突然胃疼、胃抽筋或者痉挛,按摩此穴非常有效。
梁丘穴在大腿前面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两寸(膝盖上方)。
(4)足三里穴
足三里号称人体保健第一大穴,从古至今一直为人们所重视。
足三里穴位于膝关节髌骨下,髌骨韧带外侧凹陷中,即外膝眼直下四横指,然后再往外一横拇指的地方。
刺激足三里穴可以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消化酶的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按揉足三里穴能预防和减轻很多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如急性胃炎、胃下垂等,解除胃痛的效果也很明显,对于呕吐、呃逆、嗳气、痢疾等有很好的作用。
对有糖尿病的人来说,刺激足三里可以降低血糖。
民间有谚语:“拍击足三里,胜吃老母鸡”。足三里是胃经最得力的干将。
平时没有事就可以每天用大拇指或者中指按揉足三里穴5∽10分钟,或者拿小按摩锤敲几十下足三里。
(5)承泣穴
承泣穴位于瞳孔之下,眼球、眼眶下缘间凹陷处。
承泣穴可以治疗眼睛酸痛流泪、夜盲症、眼睛充血等。按揉此穴可以有效消除眼睛疲劳,改善视力,减轻头昏眼花等症状。
(6)人迎穴
人迎穴在喉两侧,从喉结往两侧约1.5寸处,胸锁乳突肌的前缘,按压时有脉搏跳动感。
此穴可以治疗气喘、支气管炎、胸闷、头痛、喉咙痛、声音沙哑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