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时看郭外春,野人无处不伤神。”寒食和清明在历史上是时间很相近的两个节日。《中国传统文化大观》载:“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单论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而设。当年,晋公子重耳因国内动乱,逃亡十九年,终回国当上了君主。之后他励精图治终成霸业,即历史上赫赫有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想当初,在逃亡的时候他也是历尽千难万险,甚至已经安于平安喜乐的小日子。是一帮忠于他的臣子,如狐揠、介子推、赵衰等人一直守护着他,激励着他。可是,当他回国当上国君论功行赏的时候,却漏掉了一个人——介子推。
介子推于晋文公有救命之恩,怎么能漏掉他呢?想当年,流亡的时候有个叫头须的随从,把重耳一行人的粮食偷走了。重耳饿得差点晕过去了,这时是介子推剜下大腿上的一块肉给重耳吃,才将他从死亡线上拉回来。重耳感念介子推的大忠大义与恩情,许诺说,如果有朝一日飞黄腾达,一定好好报答介子推的恩情。可现在论功行赏,偏偏漏掉了介子推。那怎么行呢?于是,一旦他发现时立即派人去找介子推,可没想到的是介子推早就离开了。原来,介子推已经带着老母回老家了。
于是,晋文公带着众人亲自前往介子推的老家绵山去拜访他,可是山林幽深,重峦又叠嶂,无处可寻。怎么办呢?这时有人出了个主意:放火烧山,大火燃烧、浓烟迷漫,无处藏身,不怕他不出来。可是没想到的是,介子推坚决不出山。直到大家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他时,他和母亲紧紧抱在一起,已然逝去。世人大多无法理解,为什么晋文公明明对介子推也有义,但忠义孝顺的介子推为什么宁愿和母亲一起在大火中死去,也不愿意出山接受赏赐与功名。也有传说介子推留下了一封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不管怎样,晋文公毫无疑问地陷于深深的自责中。他下令全国,在这一天不许生火,只许吃冷食,于是就有了寒食节。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唐代韩翃的《寒食》一诗写尽了寒食的景致,却又话锋一转,“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极尽讽刺之意味。对于后人来说,寒食已不仅仅是纪念介子推这一层寓义了。“熄旧火,侍新火”,这其中充满了对自然的警车以及对光明的热爱,还有对生命无限生机的追求。东坡居士在《望江南·超然台作》中道:“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当年,我是在寒食前后爱上了这首词。于今,又将寒食,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