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几篇小文是2017年6月写的,发在自己的朋友圈。后来整理成一篇长文,放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里。转到简书放了很长一段时间,今天再做个编辑,改了标题发出来!
(1)
“弹性工作制好,还是打卡好?”
“做好事是为了什么?做好事、做公益会有好的回报吗?”
昨天部门内,同事们热烈的探讨这两个问题,前一个问题的背景是这样的,行业内公司外勤人员目前有这几种上班形式:打卡,开一个半或两个小时的早会,然后开展各种业务或学习;弹性工作制,不打卡,无考勤,各自开展业务;还有部分企业试行员工制(签订劳动合同)。
相对于传统企业,打卡严格意义上也是弹性工作制的一种,这里所指的弹性工作制,是周一到周五也不用到公司打卡,开早会的形式。如果是你,你觉得哪一种形式好?或者倾向于那一种?存在即合理,他们各自的优势劣势为何?
第二个问题,部门倡导广行善事,多做好事,当然这也是全行业的倡导,这与本行业的理念有很大的关联。但什么是好事,怎么做好事,为什么要做好事呢?做了好事,对自己、团队、社会到底有什么影响呢?
我想第二个问题具有社会广泛的意义,因为全社会都在倡导公益,除了慈善公益机构之外,企事业单位也越来越多的投入公益领域,有人是凭一颗爱心,有人是领导交办,有人……所以这是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2)
“我为业务在读的一本书/我为业务在做的一件事。”
这是我们最近一次为读书会设定的话题。我们是一个“松散”的团队,有人每天打卡,有人一周来三天,有人两周来一次……
有人说:我喜欢这里的工作,它的魅力~没人给你订规矩。
有人说:我很认可这个行业,但是各自为战的方式,我很难适应。
不同于传统行业的人员相对稳定性(服务业等高流动除外),我们这个行业,特别是近几年,人员新增会非常大,如何让来的人,留的下、有发展,而且外职涯和内职涯同步成长,是需要下大力气的事情。
标准化和个性化的平衡,是我们每个人的功课,标准化有利于复制,模仿是最快的学习方法;在标准化基础上的个性化,让不同性格类型的人,可以按自己擅长的方式,“欢喜”的开展业务。
什么时候标准化,什么时候个性化,在不断的交流分享中,让每个人从伙伴身上汲取经验,从伙伴那里得到反馈。这是活动的一个目标。
(3)
昨读特劳特先生纪念文章,又再次回味“定位”深义。子曰:“在其位,谋其政”,一般理解为在其位置(官位),谋划成事。今看“定位”之说,过于低估了夫子此话的价值,知位谋事,大事方可成。
说到“定位”,必要说SWOT分析,定位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大量的调研、分析。初涉SWOT,曾在早年的心得文章中言及,痛苦倍尝,有时为了找到问题,否定又否定;或为了找到优势,“凭空造一个出来”。
如此反复之训练,及至运用“思维导图”,对于个人视野之开阔,裨益良多。在顶新时,每看到集团愿景,就与“定位”挂钩,不觉其有“假大空”之嫌,因此愿景,必有实质战略战术之举措,由上往下而至落地。
余一年半前踏入销售工作,已有初步之定位,亦曾于入行前,做SWOT分析。此一分析,有一曾就职世界五百强药企之女同事,做了一份。有定位,避开过去经营中一些不好的做法,提升自己的价值!
(4)
离开办公室时,脑子里想起“组织能力杨三角”,杨国安教授的这个三角形,其实也很简单,它有三个提问,“能不能做”+“会不会做”+“愿不愿意做”。
第一个关乎是组织的制度;第二个关乎个人能力;第三个关乎组织氛围和个人意愿。
这两天算了我家老爷子的年龄,虚岁竟有70岁了,这于李氏这个小家族来说,竟可说是长寿的了。老爷子在中风的这几年,因为有母亲的精心照顾,身体并无大的恶化。
很多亲友都鼓励老爷子:“你要多走路,多锻炼。”但老爷子最大的问题——不愿意;可能后来愿意了,可肌肉萎缩的腿脚,已经不能支持他走路了。
现在交通通讯都非常便利,和客户联系可说不用见面,绝大多数事情都可以搞定。可是我还是听从一位前辈的话,要和客户见面。
和不同的客户见面,是件很挑战的事情,每次见面都会发现自己的问题,因为在手机等屏幕前面我可以停顿想一想,甚至找资料再回复客户的提问,但是面对客户却是另一种景象。
对于组织或团队来说,放权、培训,只要能提升效益,管理者都可以做,但是如何激发个人的意愿,常常是令管理者头痛的问题!
看到一篇郦波的专访,他说:“教育的实质不在告知,而在影响。”提升团队成员的意愿,这句话值得咀嚼回味。
(5)
高考结束之后,有些同学就要为大学的学费而担忧了。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可以在暑假了解助学贷款的流程;现在很多基金会都有助学项目,可以上官网(小心钓鱼网站)了解申请标准与流程。
前段时间看了央视2套一个节目,一位企业家到工地体验生活~打地桩。带他的工(师)友(父),被上个公司拖欠了十四个月的工资。
其中有这样一个画面,两人赶往工友儿子的学校,找不到又去他儿子打工的茶馆,三人相见,几无言语……这位孩子他爸、近五十的男人,眼神里透着生气、自责……五味杂陈……
春节在海南,堂嫂和我说,她给儿子买的年金险已经开始领钱了,第一笔1万,后面每年都有。而兄长这边,也在多年前给大侄女买了每年一万多保费的,于他也是大手笔、大魄力的。
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但因为社会发展的不均衡,信息的不对等,有些人是“纸上”的都不知道,何谈借力使力。
电视剧《女儿红》中,广告是用打锣;今日有网络,网上多吆喝。不管广告形式怎么变,都是为了“口耳相传”。不断为保险发声,如此才能将【正确的保险观念】传递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