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时常想,两个处在平行线上的人,要通过怎样的努力,才能有思想上的碰撞与交汇,而且是正向的并达成共识!
20多岁的时候,遇见跟我观点不一致的人,我会争辩,试图让别人认同我的观点
30多岁的时候,遇见和我意见相左的人,我会试图认同并找出理由说服自己接收对方的观点
现在走到40岁的当口,你有你的想法,那随便吧,我尊重你,但更多的,我会尊重我自己
年岁渐涨,遇到的人和事也变得越来越多,以前单向价值观的影响下,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现在也见怪不怪了。
最近在工作中,遇见了一个很不一样的领导,跟他有关的事务,任凭你怎么努力就是推动不了,讲事实摆道理,他比你摆的更多,事情要做,找来更高级别的领导帮忙,最后他还是会坚持己见,随便给你一个文档应付一下,但有些事儿,还真得下功夫去做,做仔细了,才能达到结果。显然这种结果并不是大家想要看到的。鉴于各方努力都攻不下来,我复盘思考,发现了症结点,或许他的对抗对象不是我,是高层,但是高层不给力,所以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这个症结我解不了,遂放弃。
又或许,真的事我们的思维不在不在一个 水平线上,处在一个平行的位置,他坚持的没错,我的理念也不赖,那么我们就各自走各自的吧。反正这个世界上,又不止一条路能够到达罗马。
生活中,也时常会遇见这种事情。弟弟家的小孩因为新房子交付转学至新学校上学,因是中途转学,就系人情关系拜托了一个朋友帮忙办理了转学手续,并顺利入学。因是我拜托的朋友,后来感谢这位朋友的事情都是我一手操办的,并没有让弟弟介入过多。原因有二,一是这个朋友是我家远房亲戚,我和弟弟都认识,我跟她的联系较弟弟多一些,我提了就更加自然。二来我还是希望通过我的影响力能够促成这件事情。说到影响力,我可能要解释一下,我和弟弟是一个爹妈生的,社会资源是一样的起点,之所以说我的影响力稍微高一点,是因为我多读了几年书,我通过努力在大城市安家了,而弟弟高中毕业就外出打工了,世俗意义上我更加成功一些,混的好一些。即使现在我老弟的工作回报跟我不相上下。但在老家人际圈里,我是相对有影响力的,大家都推崇那个读书多的所谓成功一些的人。所以这件事情最终顺利的成功了。
可能在我的潜意识里面,我办成了这件事情,我挺开心的,一是确实解决了小朋友的上学问题,二是我的影响力也得到了认可。我这个朋友也很靠谱,亲力亲为帮忙办成了事情,然后还根据他自己的关系,找到了比较靠谱的班主任,经常关心孩子的学习,并反馈给我。
事实也证明,我来办这个事情是必要的,如果是弟弟来办,估计阻力会比较大。一是弟弟的沟通能力欠缺,任何事情就是简单直接,没有回旋的余地。另外办事情很毛糙,眼力劲儿也不够灵活。有个小事情可以说明这一点儿,朋友还是在办事的时候跟我透露了一些办事的难处,学位紧张且上面监管的压力也大,在带孩子去办理入职手续的时候,人很多,朋友上前去跟校长寒暄,我弟弟跟在后面,进办公室的时候,我弟弟在后面,但没有顺手把门带上,门随风哐啷一声关上了,声音巨响,给哪位校长的印象特别不好,朋友连忙道歉,而我弟弟啥也不会做。朋友反馈给我也是在吐槽我弟弟的办事儿能力。
那这件事情如果是我去办理,估计都不用我朋友亲自带我去,只要能搭上线,事情肯定会办的非常漂亮。事后跟弟弟讲起这件事情,弟弟还不以为然,他觉得是小事儿。但细节通常决定成败,细节关乎一个人的修养。大事儿都是在一系列小事儿完成的过程中,慢慢办成的。显然,弟弟的认知超出了这个范围。而这些道理我跟他讲的时候,他会觉得我小题大作。
我弟媳妇的认知也是同样的。再后来的交流中,我这朋友也是真的靠谱,遇见孩子的班主任,都会询问孩子的情况,并叮嘱班主任要对孩子上心,上课多提问题,多关注孩子的整体发展之类的。在县城那个靠人情关系生活的地方,我朋友是县里机关单位领带,能得到这样子的关注,是真的是很给力了。可是当我把她的反馈给到孩子妈妈的时候,我这弟媳妇第一反应不是感谢人家,而是说反馈都是敷衍人的。她没觉得人家是好心关心你的孩子,估计是她没有遇见这样子的人情交流吧。
最后,反思的人仍旧是我。我会反思,我是不是把我价值观强加给了我弟弟和弟媳。我在反思我是不是做的太多,有些事儿本该弟弟自己去办理,在他办不成功之后,我再帮一些,做一些锦上添花的事情就好了。我还会反思,在和亲人的相处的时候,如何才能保持适度的边界感,既能把事情做好,又能保持合适的距离,而不至于有理解上的矛盾产生。
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办事儿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际交往圈子。即使是姐弟、父母、甚至是子女,敢于捞过界,果断解决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又能适当保持边界,不介入干涉,保持一碗汤的距离。路还很长,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
而我过好自己的生活,按照自己的方式就好,何必强求每个人都跟我站在同一条水平线呢,平行线也挺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