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的范围越狭窄,越接近神经症;症状的范围越大,当来访者针对所有人的时候,属于人格障碍,得病越早。
让来访者自己去体会两种情景下的感受,是不是相同的。触景生情,触现在的景,生过去的情,必须是同一种感受。
对童年创伤引发症状的解释。因为后来的事激活了他早年的创伤体验,所以要回到早年的创伤中去处理。
可以问来访者,童年有没有妈妈给你的幸福美好的记忆?先问积极的方面,然后再问有没有伤心的痛苦的回忆。
如果两种感受是不同的,说明咨询师没有找对,判断对错的是来访者的感受。
孩子能够分床,说明他顺利完成了分离个体化。
14岁男孩与大姨睡一张床,说明他性心理发育落后,在大姨那里获得温暖来弥补母婴阶段爱的不足。
个案概念化要落脚在来访者的感受和体验上。
父母只强调成绩好,那他就会担心成绩不好时就会被打。成绩好就成了自我理想化的个人表征,只有成绩好爸妈才喜欢,我才能够不被打。成绩好是手段,深层是爱的呼唤。
爱情的规律:先被长相吸引,再进一步看他心眼好、成绩好。而先因为成绩好被吸引,是来访者自我理想化移情的投射。她学习那么好,如果我像她学习一样好,多好。
当来访者说了一件让他不爽的事情时,可以问当时你的感受是什么?回答难受,在具体化问难受是什么?他说不上来,卡住了。来访者表达情感有困难。咨询师要去体会他的感受。可以给他讲自己遇到的类似的事情。启发他想:这是你想干而不敢干的事。他与男同事有竞争的关系。他的阉割焦虑。
人格是核心,只是穿上了俄期的外衣。
咨询的重点是母婴阶段创伤的处理,社会支持体验,来解决他的自卑。讨论性也要修正他的人格。在与咨询师的关系中,让他感受被肯定、被接纳、被关注。
没有本我就没有超我。
视频会谈在某种程度上能缓解焦虑。社恐会有对视恐惧症。担心自己的心事被咨询师看穿。担心自己的眼神有杀伤力,伤害咨询师。担心自己的眼睛落在女咨询师的胸部,被理解为勾引咨询师,担心自己的眼神被理解为色眯眯。有的来访者会有敏感性的关系妄想,原始的投射。
关于什么时候停药?当来访者学会了心理层面处理焦虑的方法。症状消失6个月以上,很稳定的时候可以考虑停药。用两个月的时间慢慢停药。
关于疗程。可以先进行10次左右的会谈,看效果,再决定是否要增加10次。人格健全的来访者,10~20次,症状基本就能够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