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从本质上说就是文学。教师讲授课文其实就是在讲授文学文本。文学的独特性在于文学所表现的东西是文学以外的任何领域所不能表现的人性、人情、人道的内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更为重要的是:语文课程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刻的……,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这种被“熏陶感染”而形成的良好语感和语文兴趣,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就是语文魅力。
“ 先生自己也念书。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这是鲁迅对三味书屋先生读书兴致的精彩描写。前人常以“博览群书”、“卷不释手”、“以书伴食”、“枕卷寝眠”、“夜半挑灯更细看”来描绘如饥似渴的读书情景,尤见语文魅力可颠魂!
曾几何时,“读书”已失去了她本真古璞的意义,而成为“上学”的代名词。随着科技进步带来的快节奏和五彩缤纷的生活,人们由关注平面到关注立体,不再注重原本的东西;学生由书本兴趣到画面兴趣,不再注重“书中自有”的黄金美玉。兴趣的丧失让语文魅力开始消遁。这种人类在进步中的缺失,值得反思和追寻。
语文魅力在学生中的失落,原因种种。寻根测源,对症处方,用“心”方可找回。
1、用一颗爱国心去荡起缺失的激情。文学的东西,说穿了,就是一个“情”。为情而生,为情动;见情而发,遇情而友。对生活缺乏感念,对世态不知炎凉;对未来、对前途、对责任、对事业空空茫茫,自然对激情四射的作品发不出共鸣,擦不出火花。“语文是母语,母语就是母亲的话。”母语是祖国语言,灵魂语言。“汉语的消亡,就意味着民族文化的消亡。”语文是人类情感澎湃的大海,在那里不仅可以感受到青春和衰老、热烈和悲凉、欢快和痛苦,还可以感受到真善美和假丑恶,更可以感受到生活的广阔性、人生的多样性。要激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满腔爱国情,高度责任感去寻美撷精、学好语文。
2、用一颗豁亮的心去浇灭空虚的浮躁。时下,人们生活频率高,追求短平快,忙于急功近利,耐不下性子,守不住寂寞,熬不了清苦。即便读书也是浅尝辄止,一目十行,嚼不出味道,趣从何来?知识需要积淀,素养需要习得。语文是一种人生大境界,在渐进默化的文学濡染、过滤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和人格变得博大而又充实,坦荡而又智慧,纯真而成熟,能够以阳光心理热烈地拥抱现实和未来的切。以宽敞豁亮的胸怀,平心静气地面对生活,才能调理出对文学的热情。
3、用一颗责任心去矫正爱好的偏激。近年来,学生大都喜欢在网络中去寻找乐趣,因简便快捷、直观形象而吸引着青少年。在精彩与无奈,鲜花与陷阱,得失兼半中助长了一种偏激爱好的形成。偏激一旦形成,就很难接受另一种东西的渗入。而网络语言的影响,使学生常在对话和作文中使用大量不规范的生造词汇和掺杂不清的语句,不但使语文魅力丧失,而且使语言走向误区。矫正这种偏激的爱好需要关注的投入,呼唤心灵的沟通。用关注未来,关注命运,育人成才的高度责任感去正确引导,耐心矫正。通过语文这扇门,走进或走向文学辉煌的殿堂,从而产生对文学浓烈、酷爱和痴迷的兴趣,去领略文学的无限神秘、无限灿烂和无限诗意。
4、用一颗圣洁的心去追求语文艺术。种种原因,汉语的弱势化和文学的遭冷遇,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著名教育论专家杨启亮先生有这样一段撼人心肺的话:“每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喜欢写字,不喜欢语言文学,不喜欢千古传诵至今的诗词歌赋,茫然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像看到黄河断流一样,会凄然感慨欲哭无泪。”人心不古,艺术遭践;魅力语文,如此堪忧!语文本来就是一条通向文学的“秘密”路径,从这条路走进文学内部,了解作家是怎样使素材变为表述,情感化为意象,思想成为象征,理解诗人是怎样通过符号的方式,使主观情感客观化,使内部情感外部化,从而探究艺术的魔法。要唤回语文魅力,就要用颗崇拜艺术、热爱艺术的圣洁的心去不解追求。
5、用一颗事业心去经营语文教学。魅力语文是由魅力语文教师创造出来的。山东著名语文教师杨宏丽真情直白:“语文教学是事业,它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语文教学是艺术,它需要我们用至纯至善的心去追求。”吉林大学杨朴教授说:“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在讲授每一篇课文、每一首诗、每一节课、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意象,甚至每一句话时,都需要思想的、精神的、灵魂的、情感的参与和融进,都需要调动他人生的全部积累——他的人生经验、文学理念、知识结构、形式感悟、阐释能力,需要用他全部的生命热情去拥抱课堂,用他全部接近批评家的智慧去揭示和解释文本形式的思想情感的意味。”教语文,是语文教师的专职;教好语文,是语文教师的责任。加强文化底蕴的构筑,填补人文素养的不足,遏止贸然冲动的情绪,唤回本璞归真的语文,固守一块火热的阵地,用一颗事业心去燃放经营语文教学的热情,语文魅力何愁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