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居住的小区始建于本世纪初,建筑已经显得有些老旧,但内部的绿化依然充满勃勃生机。推开五楼的窗户,那些高大的香樟枝繁叶茂,几乎就能触手可及。站在窗前,我看到几只无名的鸟儿在枝叉间跳跃着,扑腾着翅膀在互相戏闹,突然间,其中一只鸟儿象是发现了有人在旁边注视它们,迅速地飞离。但才过了一会儿,又飞来一只鸟儿,这是一只体型稍小的常见的麻雀,它轻盈地落在一根细细的枝条上,和着微风吹动的节奏而随着枝条轻轻地摇摆。
这可能是一个夕阳西下的黄昏,也可能是一个晨曦微露的黎明,那些不经意间闯入我眼帘的鸟儿,很自然地让我想起曾在笔记本上写下的一句话:象鸟儿一样简单,啄食、飞翔、休憩。
这样的场景,也让我想起两位爱鸟的朋友。
一位是大学老师。他搞行政,但我们都叫他教授。在那些春天即将到来的日子,教授早早地就开始留意窗台下那个已经生出斑驳锈迹的空调外挂机箱。当那只似曾相识的燕子终于飞落到机箱下那个三角形支架的底部,教授就会兴冲冲地在微信上发布消息:燕儿归来的第一天。
可爱的教授就象那只——也许应该叫那几只——勤勉的燕子,从此乐此不疲细致入微地开始记录燕子的生活。第二天,第三天…………燕子在不停地飞进飞出,鸣叫,觅食,一点一点地筑巢,教授则在快乐而认真地观察、拍摄、记录。自从它们到来后,就一天没有缺席过教授的微信朋友圈。这些微信图文并茂,生动而充满温情。有时是几幅照片,有时是一段视频,但几行短小而精彩的文字是必不可少的。镜头下的燕子是那样的调皮灵气,它们要么自在地打理羽翼,要么忙碌地修筑小巢,要么和伙伴们一起玩耍,要么,就那么睁大眼睛直楞楞地看着镜头的方向,一点没有慌乱和回避的意思,仿佛在说,嗨,老朋友,今天还好吧。
有燕子相伴的日子想必是充实的。教授镜头下的燕子和它们的家,每天总会有些不同的变化。风和日丽下的轻松欢快,狂风暴雨中的惊慌失措,阴雨绵绵时的垂头丧气……而教授的内心,也一定是经历了欣喜、焦虑、担忧、祈祷、如释重负等等如此这般心路历程吧。这样一种日复一日的坚持真的让人佩服。在那些燕子飞来的日子里,你可以想象,教授或是趴在卧室的窗前,或是靠在阳台的边沿,静静地等待着它们,倾听着它们,观察着它们,呵护着它们,看着它们戏耍、恋爱、孵育、成长。为了不让它们的家园受到一点点的伤害,整整一个漫长的夏季,教授都没有启用那台空调。
日子过得真快,这一年这样一段温馨而有趣的日子很快就要过去了。有那么一天,那些叽叽喳喳的燕子突然就消失了,只剩下一个空空的燕巢,留给教授些许的惆怅。
那天,教授站在阳台上,望着远处的天空,突然间就有一种茫然若失的感觉。
当然,生活还在继续,燕子还将回归,教授的生活依然平静而充实。
另一位爱鸟的朋友,是一位儒雅的商人,大家都叫他老黄。这是一个极有个性的中年人,蓄着很有文艺范儿的络腮须,手上娴熟地拨弄着一个精致的檀香手串,永远一副彬彬有礼的样子。在他寓所的顶层阁楼平台上,无心插柳柳成荫地营造了一个别样的鸟儿乐园。
与大部分养鸟的人不同,老黄对鸟的种类似乎没有特别的偏好。他也不象那些养鸟人,挂个鸟笼,搭个鸽棚,喜欢鸟儿的同时也自私地占有着它们。那个平台是全开放的,摆放着大大小小质料不一的好几个器皿,都是专门用来盛放鸟食的。在无数个平常的日子,麻雀、斑鸠、喜鹊……叫得上名和叫不上名的各种各样的鸟儿尖叫着,欢快地飞落到这个平台。它们贪婪地啄食,放浪地玩耍,悠闲地漫步。这些鸟儿有时是孤独地飞来,有时是结伴而来,但每一次,它们都能尽兴而返吧。
在一条朋友圈微信中,老黄晒出一群正在“早餐”的鸟儿:快乐的早餐,两饭一汤(大米、小米和水)。镜头下的那些鸟儿显然也是挑食的,一个容量看上去很大的塑料盒中,三只麻雀正放肆地踩在其中,埋头享用,而另一个小一点的盒子中,则簇拥着争相啄食的十多只小鸟,还有两只鸟儿看来已经吃饱了,落在船形水盆的两个翘角上,半张着翅膀,正准备美美地喝上一口。
那些快乐的鸟儿,它们啄食、飞翔和休憩,给这座密布钢筋水泥的城市添加了一抹灵动的色彩。而此刻,老黄大概也是幸福的,他可以象那些快乐的鸟儿一样,一点都不理会这座城市的喧嚣。在这样一个清晨,忽略那些鳞次栉比的楼宇,穿梭不息的车流,单调、凌乱和乏味的色彩,静静地看着鸟儿们快乐地早餐,听着鸟儿们快乐地啁啾,你能说,这不也是人生的一种快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