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命而利君谓之顺,从命而不利君谓之谄;逆命而利君谓之忠,逆命而不利君谓之篡;不恤君之荣辱,不恤国之臧否,偷合苟容以持禄养交而已耳,谓之国贼。君有过谋过事,将危国家殒社稷之惧也;大臣父兄,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去,谓之谏;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死,谓之争;有能比知同力,率群臣百吏而相与强君挢君,君虽不安,不能不听,遂以解国之大患,除国之大害,成于尊君安国,谓之辅;有能抗君之命,窃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国之危,除君之辱,功伐足以成国之大利,谓之拂。故谏争辅拂之人,社稷之臣也,国君之宝也,明君之所尊厚也,而暗主惑君以为己贼也。故明君之所赏,暗君之所罚也;暗君之所赏,明君之所杀也。伊尹箕子可谓谏矣,比干子胥可谓争矣,平原君之于赵可谓辅矣,信陵君之于魏可谓拂矣。传曰:“从道不从君。”此之谓也。
这一句是通过君臣意见不合时的不同做法,说明了最重要的就是“从道不从君”,即选择有利于国家天下的做法,而不是君主个人好恶 。
荀子先将君臣意见不一的情况做了分类:
听取君主命令,且做事有利于君主,是为顺从;听取君主命令,却导致君主的损失;,是为谄媚;无视君主命令,但做事却有利君主,是为忠诚;不服从命令,且危害君主的,是篡夺;无视君主荣辱,无视事物对错,只为了对己有利,从而苟且迎合君主 是国贼。
这五种君臣意见相左的情况,取决于动机、手段,更重要的评价标准则是行动结果。只有有利于家国天下,才会有人对行动表示肯定;只是为了个人,则会遭遇他人唾弃。
这是因为君主也是人,也可能犯错。避免出错的方法,便是在行动前说服君主,挽回继承事实。
劝说君主,君主愿意按照意见修改,或是由于不接纳而离开,这都是劝谏;更进一步,为了劝谏而牺牲性命,则是死谏,可见其人的铮铮铁骨;联合众人向君主施压,使君主不得不同意,是辅助;而矫诏避免事态失控,则是匡正。
后两种做法,很容易招来君主的不满。在贤明君主看来,这些劝谏、铮谏、辅助、匡正的人,是真正的珍宝,正因为其一心为公,才不会过分看重其他东西,包括君主尊严。
而君主贤明与否,就看他们如何处理这些股肱之臣。而这,也适用于他人对自己提出意见。
毕竟,人无完人,避免不了出错。他人的善意纠正,是为了我们更好,不应就此怨恨。而应该更理性一点,从道不从君,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