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在一种迷迷蒙蒙与困惑的状态下看完的,看书之前原有的困惑没有解决,反而增加了一些困惑,真不知道如何是好了。只知道这本书我还是要继续看,也许有天能看懂,也许一直看不懂,不过没有关系,总有些地方是能看明白,应该算是明白吧,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明白了。最近看的书,让我整个人就几个问题困惑不解,而且发现越看越不明白,甚至不敢说自己去看了这些书,也不想就这几个问题交流。不过有点特别的好,就是人变得更谦逊更有危机意识了吧。作者还有一本《物演通论》要不要看呢,趁热打铁还是再沉淀沉淀呢?其实铁没热,只是担心这本小书没有看懂,另外一本更学术一点的是不是更不懂了,还是看吧,反正愈大愈发现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很少,更确切的说能明白的问题少到不行,基本为零啊。即使这样,我还是想把我看了的感受写写,因为我怕久了就忘记这些感受了,我一向是个记忆力超级差的人。
首先,是谁说哲学仅仅是文科专业的,这明显就是个误解,让我误解了很久。可能跟最近看的书都跟认知有关吧,我才迷蒙之中感觉不对,可是又不敢确定,直到这本,我更明显感受到,哲学明明就是跟物理学、数学、生物学、化学等等学科密切相关。因为其他学科的进展都能在哲学发展的进程中起到推进或者提供理论支撑的作用。越看这本书,我越来越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真的。都是相对的,在一定时间内是对与真吧。我原来认为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物理界的重大理论,对于与物理比较近的化学之类的有影响,哲学很远,应该没啥事儿吧。其实很近,这两个重大的理论是让我们更好的认识世界的理论,哲学不就是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的吗。再比如说地心说和日心说等相关学说逐渐破除了神学在过去时期的核心地位。过去的我们不就是用各种传说解释这个世界的现象与认识世界的嘛,如何认识世界是哲学的范畴吧。所以我只能说过去的自己狭隘了与读书确实能增强认知,不过更能增加困惑也是真的。
再者,书中提到的“递弱代偿法则”。我在这里截取一段“在这个有限区间内,愈原始的物存形态,他的空间质量分布愈大,时间延续分布愈长,譬如存在于恒星中的粒子和原始物态;反之,愈后衍的物存形态,它的属性代偿愈益丰化,能耐和灵性愈见增长,但它们的时空分布——亦即它们的存在效价或存在度——却反比例地趋于萎缩,譬如新近进化的高等生命物种;而且,就存在度和代偿度的互动状态来看,他们之间明确地表现出某种反比线性函数关系,视为”递弱代偿衍存原理“。这个原理或者说法则可以说贯穿整本书,《物演通论》那本书貌似就是主要写这个原理的。这个法则貌似是对的,或者在某个时间内是对的吧。可是也说不好如何解释或理解。简单的举个例子看看自己能不能说清楚吧,就是从单细胞动物到进化成人的过程就是一个递弱代偿的过程,人作为进化现在看来最终的产物,其在宇宙空间的存在度与分布度是最少的,而为了弥补这些,我们进化出了智慧,用智慧去创造了各种发明来弥补各种关于存在度的不足;可是也正因我们是进化后期的产物,在存在度上我们真的是小弱弱啊。这个原理太核心了,我还要再看看,估计再看看也不见得能说得清楚,只是这个原理了解之后,我最近时间最深处的担忧愈加明显,那就是我们人类真的是太脆弱太弱小了,希望看完《物演通论》能再写一篇有感吧,能把这段说得再明白一点点吧。
最后是,作者对于富贵病的解读,让我对于在富贵病这个问题上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应该说对于我们人本身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富贵病是在人类解决了吃饱问题之后开始产生的问题。应该说我们的先祖都是生活在饥寒交迫的状态中,故而在进化过程为了顺应这种生活状态,我们的身体产生了某种适应这种状态的机制。这也许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吃饱了饭反而打不起精神吧,反而是吃个七八分饱更舒服。从古至今养生中讲究吃饭要七八分饱,看来我们的老祖宗还是很有智慧的。想来我们人类在这种吃饱的环境中应该还会继续制造更多种多样的富贵病吧。这段对于我来讲还有一个更深远的作用,就是以后吃饭不要吃太饱,更重要的就是不能胖啊。
书后疑问:
1.递弱代偿衍存原理到底是什么,它的过程是怎么样?
2.生物进化到底是个神马样子与过程呢?
3.到底存在不存在认识上的一个统一标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