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文章要写出聊天的感觉,用意何在呢?
从沟通的角度来说,写作是一种单向沟通——作者说,读者看,各干各的,没有过程中的交流与反馈。作者辛苦写出的文字,读者看着不对口,手指一滑,就跳过去读其他文章了。这种情况,作者自是不愿见到,对读者而言,也未必不是一种损失,特别是文章内容其实还蛮有价值的情况下。
因此,把文章写得像唠嗑一样让参与的双方都能积极地参与并愉快和充满期待地进行下去,就成了一件很有必要也很重要的事。当然,读者没有这个义务,不过我想每位写作者大抵都有做到这点的觉悟与积极性吧。
二、写文章要写出聊天的感觉,怎样做才能达成这样的表达效果呢?
1、平等的姿态,分享的口吻 :
先来试想一下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情景:领导找谈话或者与下属沟通工作。这算聊天吗?是不是觉得好像欠了那么一点感觉?原因就在于沟通的双方在人格上虽然是平等的,但实际职位上的不同在工作中却是无法忽视的。更不要说沟通的内容还是比较正式严肃的工作内容。那么这样的沟通过程,被谈话的一方会很愉悦地期待着这一过程足够长时间地、足够频繁地发生吗?这种可能不排除会有,但正常情况下发生的概率会极低。
可见,情绪对一个人行为的影响力。
这样的影响力在阅读行为中同样存在。
因此,作者在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作者没有智力优越感时,才能给读者创造阅读愉悦感。
也就是,平等的姿态很重要。它能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阅读情绪。
而只有读者读得愉悦了,才有可能耐心地把文章读完,文章的影响力也才有机会发挥出来,文章的目的也才有可能达到。
2、寻找目标对象感、创造聊天的感觉
所谓“目标对象感”,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写作的时候,你要时刻想象屏幕对面有人,而你是在跟他讲话。
所谓“创造聊天的感觉”,我的理解就是,要用聊天似的语言与你屏幕对面的那个人沟通,要尽力避免照本宣科之类的刻板文字,要很容易就能让对方听明白,还很生动,不会很无聊很无趣,这样才有可能吸引着读者继续阅读下去。
3、写作过程中注重调动读者的参与感。
除了让读者有跟我们唠嗑的感觉,还要想办法让读者参与进来,跟着作者一起思考。
换言之,作者不仅要让读者有兴趣听你说,还要尽可能调动读者也来“说说”自己的想法,比如开动脑筋联想思考,又比如写下一点评论。总之,这场唠嗑不再是“一言堂”,而是在作者的巧妙引导下开始有了互动,尽管这种互动可能只是发生在读者的脑海心间,也可能只是一条短短的评论。
别小看了这种互动。这种互动,既让写作这种单向沟通方式变化成为一种互动式的双向沟通方式,同时其启发思考的作用有机会让作者在文中传递的价值在读者心里得到复现甚至延展,也就是产生共鸣。而创造和传递价值,不正是写作者最重要的写作目的之一吗?
这无疑是一种更高段位的做法。
而这种做法操作起来其实也很简单,你只需时不时地提问一下就可以。
用作者的话说,提问这种方式本身就是在把信息传递式的写作变成探讨交互式的写作。
4、注重接收的准确性而非表达的准确性。
我对这一点的理解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读者可有百分之百get到了吗?否则作者说的是东,而读者get到的是东南,这偏差就有点大了。而偏差大了,作者的目的恐怕也就未必能达到了。
因此,能让读者读明白比作者写明白更加重要。写明白,是作者自己懂;而能读明白,是让众多的读者真的能读懂。而我们的写作目的之一,其实是为了让读者懂。
而要做到这点,我认为有一个词就可以概括,那就是“换位思考”:站在读者的角度,斟酌自己的文字,使之达到准确、平实、易懂的表达效果。
三、写文章要写出聊天的感觉,这种写法适用于哪些文章类型呢?
按照文中作者的意思,这样的写法无论是故事文、观点文还是干货文,都适用。对照个人经历来说,观点文定是适用的。另外两大类文章,我的实践很少,阅读量也有限,所以不敢妄语。但我想着将这样的写法应用其中,自也是不会错的。谁不喜欢亲朋故旧之间唠家常的那种轻松、闲适之感呢?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还要做到知行合一。
因此,写文章写出聊天的感觉,这种方法对我个人写作的指导意义,才刚刚开始。